常有父母抱怨孩子跟自己不親,隨著孩子的成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這種距離不僅僅是空間上的,更是心靈上的。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不是一朝一夕之間變糟的。
童年是培養親子關係的關鍵時期,做不對這幾件事,孩子很難和你親近起來。
一、不帶孩子,孩子很難和你親
孩子與父母不親,歸根結底還是陪伴太少。
身邊有許多爺爺奶奶帶大的80、90後年輕人,即使成家立業,和父母相處也很彆扭,反而覺得和朋友呆在一起更自在。
他們不是不愛父母,而是不知道怎麼和父母相處。
孩子10歲前,是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信任和依戀的關鍵期,錯過這段時間,親子之間很難親近起來。
而那些從小得到父母愛和陪伴的孩子,成長的階段與父母關係會更融洽,更願意接受父母的教育,父母說的話,他們才聽得進去。
四川有一個13歲的小女孩,從初中後開始叛逆,輟學、逛酒吧、與來歷不明的人約住酒店,在父母眼中非常難管。
女孩跳樓前與父母短信聊天,看得讓人心疼:
「我在外面死活,你們管過沒有?」
「吃不吃得飽,你們管過沒有?」
父親回答卻是:
「你自找的,你聽過我們的話嗎?」
不帶孩子,親子感情差,孩子教育起來才顯得這麼困難。
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就是陪伴。
就像作家池莉說的那樣:
這就是自己帶孩子的好處和幸福,沒有錯過孩子關鍵的第一步;
每一步都是驚喜,每一步都是第一個分享者,每一步都是屬於我自己的寶貴財富;
當以後若干年裡,當孩子長大成人離開你以後,當你進入耄耋之年,一個人還能吃多少,穿多少?
唯有血濃於水的親情經歷與記憶,一輩子,受用不盡。
陪伴孩子,時間和專注都不能少,共讀一本書,一起在公園郊遊,一起做遊戲,需要爸爸媽媽們100%投入。
懂得陪伴的父母,親子關係不會太差。
二、失去孩子的信任,也就失去了親子關係的親密
孩子跟你不親,也是因為你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很多孩子寧願在網路上和陌生人分享秘密,也不願意和父母說,不想聽父母的意見。
這中間的問題就在於孩子認定父母是不值得依賴和信任的,他已經關閉了自己的心門。
那父母是怎麼樣失去孩子的信任的?
作者王麗芳曾說:
「每一句話只要開口,就是被評價、被指責、被罵、被打分數,當父母想要跟我「聊」的時候,我聽到的不是父母想幫忙,而是「說教」跟想「控制我」的行為,只是態度有差而已,於是,我不但閉了嘴也關上了耳朵。」
說白了,是父母的不信任與控制,讓孩子失望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孩子的小秘密,轉身就當笑話告訴其他人;
孩子跟你說心事,只知道講道理,不換角度去理解孩子;
孩子和人打架了,不問緣由咬定是孩子的問題;
孩子一有問題,馬上指責批評.......
大人不信任孩子,慢慢地,孩子也會不信任大人。
演員馬伊琍曾在一期節目中,回憶起和父親的往事:
有天父親去老師辦公室領學生手冊時,發現自己女兒的多門成績都非常優秀,唯獨思想品德那一欄還被老師給了差評。
看到父親非常驚訝,老師解釋說:「你女兒跟多個男生有早戀。」
父親聽完非常平靜,他問老師可否在紙上寫下男生的名字,結果那位老師只寫下了一個名字,他又問:「老師,還有呢?不是多個嗎?」
結果老師就生氣了,父親說:「老師我不跟你說了,我女兒我最瞭解她,我還是找校長說吧。」
知道這件事後,馬伊琍非常感動: 「我要提醒自己,我要做得更自覺,可以讓父母更信任我。」
狄更斯曾說:在你的人生中永遠不要打破四樣東西,信任、關係、諾言和心。因為當它們破了,不會發出任何聲響,但卻異常痛苦。
當信任被打破,你和孩子之間是很難有高品質的親子關係的。
三、父母「不會說話」,是親子關係的殺手
曾經有調查問及孩子「當你有了心裡話時,最想對誰說」時,只有26.73%%的人表示有了心裡話最想對父母說,這一比例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逐年下降。
有個孩子說:
「小學的時候,我和我最好的同學吵架了,特別難受,回到家也很不開心,媽媽問我怎麼了,我說了,她聽完卻松了一口氣,擺擺手說:‘我還以為多大點事呢!過幾天不就好了嘛!’
看著媽媽無所謂的樣子,我反而更難受。
我媽總是這樣,不在意我的感受,還會笑話我。
現在我習慣了不跟他們多說話了,又反過來說我跟他們不親。」
父母和孩子不親,不是沒有愛,而是不講究溝通技巧。
親子關係越來越冷淡的家庭,通病是大人說話常常不注意語氣,不照顧孩子的感受,說話總是帶著諷刺、不耐煩、命令、否定、嫌棄、打擊......
這些語氣把心疼變成指責,把關心變成質問,把鼓勵變成打擊,澆滅了孩子對父母傾訴的熱情。
心理學研究得出:孩子在1歲之後,就能分辨大人的語氣,並會受到很大影響。
想和孩子親,好好表達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