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孩子的恐懼,都是來自于家長的,看看以下7件事,家庭教育中要注意的幾個細節

安妮 2022/08/13

教育路上父母同樣也在學習,孩子對父母天生是親近的,他們渴望父母的認同和包容,可以說很多人一輩子都想要得到父母的肯定。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時候父母犯錯而不自知,又或者一些言行傷害到了孩子,卻自認為是為了他們好,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需要家長不斷反思才能有更好的進步。

教育是動態的,是靈活的而并非教條和刻板的,面對孩子的很多問題家長不能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而是要多和孩子溝通,問清楚他們犯錯的原因,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才行。

學校教育更多的是教給孩子文化知識,家庭教育則是培育孩子人格形成的主要場所,父母學習的過程也是自我修煉的過程,同時也是開始教育子女的過程,家庭教育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完整,只有夫妻和孩子同心協力,才能成就更好的家庭氛圍。

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的恐懼還有快樂都來源于父母,幸福感能讓孩子成就更好的自信,自立,自強,而恐懼則會讓孩子自卑,自貶,負面情緒的產生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留下更深的印記,可能幾年十幾年之后還是會對當初那些場景記憶猶新,那麼家長做了什麼事有可能會讓孩子害怕并且導致負面情緒產生呢?

1. 父母吵架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父母就是他們世界的全部,家長吵架就意味著自己的世界在崩塌,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會讓他們瞬間失去安全感,曾有一家研究機構對3000名學齡兒童進行過調查,其中一條的問題就是:「你最害怕爸爸媽媽的一件事」回答中比率最大的就是:「害怕父母吵架」。

父母發火會讓孩子內心出現恐懼,而父母吵架則會讓恐懼加倍,為了能夠逃避內心的不安,孩子有可能會做出一些相應的行為,比如說勸架或者是干脆遠離戰場讓自己視而不見,不管是哪一種,他們都是出于恐懼的心態而做出的應對行為。

孩子對情緒的反應都非常敏感,而且由于沒有很好的心理調節能力,有的時候吵架的雙方可能已經和好如初,但是對于孩子的內心影響的余波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吵架不能解決問題,家庭矛盾反而有可能會更深,如果想要給孩子更加安全穩定的家庭氛圍,最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爭執,更不能動手。

2.父母對孩子發脾氣

父母經常發脾氣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加上孩子并不清楚為什麼家長會發火,在家長憤怒的時候,他們雖然會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但是卻不懂自己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如果孩子做錯了,家長可以用更加平和的態度和他們說出錯誤的原因以及指出改正的方法,不要隨便發脾氣,用解釋的方式去處理問題而不是憤怒。

面對孩子犯錯,家長第一時間要做的就是深呼吸,冷靜下來,對于馬上要脫口而出的憤怒進行「冷處理」,與其時候內疚,不如及時止損。

該嚴格的地方要嚴格,該教育的地方要教育,只是不需要用激烈的言辭和手段。

3.偏心

對于很多二孩家庭來說,父母在對第二個孩子的教育上會有更多的耐心和包容,因為畢竟已經有了養育老大的經驗。有的時候會不自覺的做出一些在孩子眼中看起來是「偏心」的行為。

當發現孩子出現因為不公平待遇而不開心的時候,家長就要及時進行反思,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一碗水沒有端平,孩子不能只用年齡來衡量行為,年紀大的未必內心就更成熟,況且幾歲的孩子,不能因為老大比老二多出生幾年就要事事都謙讓。

要讓孩子在公平合理的環境中接受同樣的待遇,父母偏心會讓孩子從小就成長在自卑的陰影中,從而引發青少年甚至成年之后的心理問題。即使他們長大之后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問題依然還是會存在。

而且不管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只要察覺到了父母的偏心,他們的內心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受寵的孩子同樣也會形成自私自大的性格。

4. 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看起來并不是什麼大事,但是對于孩子來說每一個承諾都是他們建立人格的關鍵,如果總是口頭承諾后來失信的話,就很容易讓孩子對父母失望。

有的時候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夠好好學習,就會口頭承諾他們完成了目標之后有什麼獎勵,當孩子真的完成了又不會兌現自己的諾言,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下一次孩子會用偷懶的方式去敷衍家長的要求,長此以往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信任度就會降低,不利于管教。

孩子最討厭父母對自己言而無信,在他們眼中這樣的行為無異于「捉弄」自己,失信的同時威信也會消失,也讓孩子認為一個人說話不算數也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后果,影響他們守信質量的形成,容易養成不負責任的壞習慣。

做一個守信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當面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時,家長要慎重答應他們,先要衡量一下要求是不是合理再做出承諾。

5. 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隨著孩子上學和年齡的增加,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同齡人之間總是有和家長在一起不同的話題,一個人的人際關系能夠影響到他們將來的很多方面。

如果家長過多干涉孩子交友,不僅傷害到了孩子社交能力的建立而且會造成親子之間溝通的問題。如果家長能夠以平等的眼光去尊重孩子,就要對他們的朋友也尊重。父母總是表示對孩子的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從而讓雙方之間的隔閡增加。

父母要尊重孩子對朋友的選擇,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待朋友,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會給父母面子。要明白能夠交上幾個知心好友,是孩子社交能力提升的表現,家長應該高興。

6. 忽視孩子的優點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越來越好,為了嚴格要求他們家長就會總將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缺點上,從而忽視他們的優點和長處。

尤其是拿孩子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比,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奮發努力的改正,還有可能讓他們破罐破摔不思進取。

每個孩子都有長處和優點,家長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的發掘他們身上美好的閃光點,通過鼓勵加強這些優勢,判斷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于一個方面,如果總是給孩子貼標簽,只會讓孩子在自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7. 在外人面前指責孩子

在親朋好友相聚的時候,談論自己的孩子也是其中的一個話題,很多父母為了拉近彼此的距離,就會將孩子的一些缺點作為談資,在別人面前揭短,這并不是什麼好的談論話題。

如果總是在別人面前指出孩子的短處,無形中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有人賞識自己,久而久之就會覺得父母對自己其實是不滿意的,從而關閉心門和父母逐漸疏遠。

為了能夠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家長要做的努力還有很多,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首先父母就要不斷進步。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