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這句話說得一點都不假,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變好。怎麼撫養孩子長大已經不再是 父母最犯愁的事,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意識到,孩子成績高不代表未來的能力強。
為了養出未來的「六邊形孩子」,越來越多的父母會選擇讓寶寶多學一門特長。但怎麼選擇適合孩子的特長,避免被輔導機構坑,也成了許多寶媽最擔心的一個問題。
給寶寶選擇興趣班有講究,選不好會對寶寶造成很大的影響
菲菲媽就是一個堅定的「不允許孩子落在起跑線」上的父母,她總覺得,自己小時候因為家庭條件的原因,不能多學一門特長,現在生活好了,孩子在能力范圍內還是多多益善為好。
在寶寶剛上一年級的時候,菲菲媽就擅自做主,為寶寶報了三個補習班, 從英語輔導班到繪畫,甚至菲菲媽偶爾聽到的一個書法課,都被加入到寶寶每天晚上的學習計劃單中。
這樣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寶寶前腳剛從英語輔導班里邁出腿來,緊接著就要去上繪畫課,就連吃飯的時間也是被一拖再拖。寶寶的情緒也從一開始的新鮮慢慢變成了反感。
終于有一天,寶寶趁著生病鬧起了脾氣, 即使病好了也使起了小性子,死活不肯再去上興趣班了。
菲菲媽感到很委屈,明明自己是為了孩子好,孩子怎麼就那麼不懂事?直到看到了李玫瑾老師的一堂講座,菲菲媽才意識到,可能真的是自己出錯了。
李玫瑾老師指出: 給孩子報興趣班同樣是一門技術,不要一下子給孩子報太多,孩子消化不了,最后使性子不去了你更麻煩。特別是這三類興趣班,沒啥用,白交智商稅。
這三種「補習班」別給6歲前的孩子報,白交智商稅
1)珠心算
說起珠心算,許多父母想到的就是《最強大腦》中那些珠心算天才,即使是和電腦相比,他們的計算速度都不遑多讓。這讓許多父母感到很羨慕,想讓寶寶成為珠心算小天才。
不可否認的是,珠心算對于孩子的反應力和記憶力是一種很好的訓練。但這種訓練的前提是,寶寶的大腦發育到能夠接受的程度。
對于6歲以前的寶寶來說,他們的大腦發育,性格成長都不是學習這項興趣的最佳時間,父母一味地強迫寶寶去學習珠心算反而是削足適履, 讓寶寶產生逆反情緒,甚至失去了對數學的興趣反而得不償失。
2)口才課
現在的父母對于孩子的口才越來越重視,許多父母都認為,有好口才的孩子往往能在這個社會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但很少有父母從口才訓練的根本性上分析到底什麼才是口才訓練。
準確地說,口才是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意思,通過大腦的整理和修飾,順利流暢地表達出來。所謂的口才其實更強調的是語言的運用處理的能力。
父母教會孩子語言運用的能力和表達詞語的積累量,要遠比口語班里的所謂的冷冰冰的繞口令來得有用得多。
換句話來說, 口才訓練,在家就能訓練,根本不需要報班。
3~4歲:讓孩子掌握一些簡單的詞匯,讓孩子能夠認識到詞語的魅力,這是口才的前提。 4~5歲:在日常的閱讀和生活中,多問孩子一些問題,讓孩子學會用簡單的句子來表達內心的真實含義。 5~6歲:讓那個孩子學會使用長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注意語句中情感的表達。
3)書法課
不可否認的是,書法對于孩子整體的氣質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但在孩子的眼中,書法可不是像父母想象中那樣有「魅力」。
學書法的孩子一定會有這樣一個感受:寫字寫到手腕疼。寶寶的這種在父母眼中的「小借口」其實是孩子手腕力不夠的體現。
眾所周知,練習書法需要吊腕等一系列的流程, 寶寶由于身體發育的原因,如果練習時間長了,勢必會出現手腕酸痛的感覺。
父母與其讓孩子直接上手書法,不如讓6歲前的寶寶首先階段性地做一些手腕穩定的訓練,增加寶寶的手腕力量。 等到寶寶的力量積累足夠強后,這時寶寶學習書法往往會有更強的后發優勢。
ps:本文圖片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