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教育,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管孩子要趁早

小魚 2022/06/04

人性天生都是怠惰懶散的,只有由強勢監督帶來的恐懼,才是克服懶散的力量。

父母總希望孩子吃飯不用催,做作業不用監督,規定時間內不看電視......要做到這些,就需要孩子的自覺。

自覺,自律,大人都難以做到,更何況孩子!試問哪個人一生下來自覺性就特別高呢?惰性是人的天性。

別指望孩子天生自帶遊戲光環,每個好孩子都是經過家長悉心管教出來的!放任自流,可能就會慣出一個熊孩子。

1、教育,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千萬不要讓孩子把寬鬆、無原則當作了愛。

更不要覺得孩子長大了自己會懂,孩子的天生自覺,還是要靠父母管出來。

今年在老家的時候,經常聽到鄰居訴苦:孩子太難教了,一不留神就作妖,家裡買了雪糕,她5歲的女兒總是趁著大人不太留意,一天吃至少5根。每次跟她女兒說了,一天最多只能吃2根,然而並沒有什麼效果。

我想說,教育,別指望孩子能自覺。尤其是低年齡段的孩子,成年人懂得的道理,他們不一定會明白,自覺的孩子,最終靠家長的約束,「管」出來的。

你總羡慕別人家的孩子總是那麼自覺,不怎麼用家長操心,那也是人家父母長期以來的教育成果。別人家孩子表面光鮮亮麗,父母背後的付出,你可看到?

人生沒有捷徑,同樣,教育也一樣。自覺的孩子,是需要父母長時間的監督和引導出來的,請給他們恰到好處的管束。

2、每個自覺的孩子背後,都有高品質陪伴的父母

孩子的自覺性來自于父母的榜樣。

經常看到同事小C發朋友圈,說他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很值得驕傲,做作業不用他操心,空餘時間,他孩子還自覺學習書法畫畫。是這個年齡段少有的自覺自律。

我們都很羡慕他有個這麼懂事優秀的孩子,他說這還多虧了他愛人,規定他們家裡的大人下班後,都不玩手機了,陪孩子一起閱讀、玩遊戲、講故事,這些習慣從孩子1歲左右開始的。高品質的陪伴,讓他孩子養成了很多好習慣。

高品質的陪伴,能讓父母與孩子彼此舒心,孩子也會順其自然的成長,這也是對家長的重新洗禮。

孩子從父母身上學會如何自覺,如何成長,父母也從孩子身上學會自我改善。父母與孩子之間,就是一段共同成長的旅程。

3、孩子的自覺性,早培養早好

孩子的大量成長,發生在家長看不見的時間裡。所以孩子的自覺性,越早培養越好,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強。

家長給孩子埋下良好的教育,那他長大後會越出彩。

孩子越大,越有個性,自主思考能力也越強。所以監督孩子養成自覺性要趁早,家長要不厭其煩的做好監督工作。

自覺性的建立,是一個漫長複雜的過程,父母監督過程雖然辛苦,但孩子的進步能讓你心生雀躍。

孩子將來要面對九九「81難」,做父母的就是要逼孩子早日學會「72變」。

「嚴管」是愛,「放縱」就是害。孩子要嚴管才能有美好的未來。

如果現在不管孩子,晚了你想管也管不住。早管早受益,別耽誤了孩子的未來!

越自覺的孩子,越有本事,在殘酷的社會中,更能表現出自己的光彩。

4、怎麼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1)教孩子學習做事的方法。只有孩子掌握了科學正確的方法,他們學起來不吃力,才會更樂於、更自覺學習。

2)放手,給孩子獨立完成的機會。給孩子空間,讓他們獨立思考和完成一些事情,家長只要密切關注,有需要的時候再出手幫忙即可。

3)跟孩子一起制定計劃表。

有一次看到表姐發朋友圈,是她女兒的一天的計畫表,詳細到幾點幾分要做什麼。這也是為何她女兒能主動學習寫作業的其中一個原因。

有了計畫表,可以有效的督促孩子完成,學會如何有效的安排時間做每一件事。

4)良好的環境。給孩子營造嚴肅的學習氛圍,能讓孩子進入學習狀態。

總結:

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老話說:小樹在砍,孩子在管。未成年的孩子,必須要管教。讓孩子早點學會自覺,早點形成正確的三觀,這是對孩子最大的責任。

而不是指望孩子天生自覺,教育,還是要管。 管,不是事事都管,而是是要敲打掉孩子身上的壞毛病。

父母管教是基礎,基礎打牢了,孩子才能走得更穩。

教育孩子是雙向學習的事情,跟孩子一起進步,一起飛翔吧!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