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忘記帶作業、課本或者試卷等,不是什麼新鮮事,急需的情況下會立刻聯繫了家長給自己送來。
「赤腳」媽媽走紅,細微之舉揭露真諦
01
到學校給兒子送東西,擔心高跟鞋走路聲音太響影響學生聽課,溧陽這位暖心媽媽竟悄悄脫下鞋子,赤腳跑了四層樓。這一幕恰巧被學校一名教師發現,隨即拍下了這令人感動的畫面。
「 這兩天降溫,早晨地面上還是比較涼的,她穿的是一雙紅色高跟鞋,可見她平時很愛美的。所以,她這麼做真的很打動我。」 張春介紹,也正是因為被該女子的行為所觸動,她隨即外出拍照記錄了這一畫面。
此後,她才知道,這名女子是隔壁班級一名男孩的媽媽,當天上午是到學校給孩子送東西的。「 我當時也沒想到素質這些東西,我就覺得她這麼做是對我們老師和學生的尊重,往更大了說是對教育的尊重,所以還發在微信朋友圈,感慨了一番,沒想到居然會這麼受關注!」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忽視的細節,卻最能夠顯現一個人深層次的修養。從某種意義上說,細節是一種意識,一種功夫,一種人格魅力。
02
下雨天,在珠海香洲總站的一個地下通道入口處,一位母親一隻手為孩子擋雨,另一隻手拿著傘,為一個佝僂著腰的老大爺擋雨。
這位老大爺是一位流浪漢,而這位媽媽一直慢慢地跟隨在他身邊。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做出怎樣的行動,孩子就映射出怎樣的舉動。
捷運上,年輕媽媽懷裡抱的孩子睡著了,她怕孩子踢到別人,也怕孩子的鞋子弄髒別人的衣服,就用手捧著鞋子。直到下車,這位年輕媽媽一直保持著這個動作。
年輕的媽媽,或許只是個平凡的普通人,但刻在她骨子裡的教養,讓人暖到心坎裡。
一個人習慣的養成,首先離不開的便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修養與教養不同,教養注重的是先天的家庭教育,而修養更多的是強調後天的自我完善。 如果把原聲家庭當成一塊土壤,那麼父母的修養就是養料,而孩子的教養則是培育在土壤裡的果實。果實長成什麼樣,與土地有關,但更多的是與提供的養料有關。
一個處於成長期的孩子,對外界資訊的吸收缺乏最基本的甄別能力。所以,這時候便需要周圍的成人為他們提前做好遴選,將最優質純淨的資訊灌輸過去。因為這些資訊,很大可能就會成為他以後三觀與人格的一部分。
03
父母的教養,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在教養這個問題上,父母是最需要做好自己的。有一次,在高鐵上,一個爸爸帶著孩子在玩猜謎語的遊戲,每一次孩子猜到了都會開心地大叫。
因為剛好是下午午休的時間。前排的兩位老人無法休息。但是後排父子不停地玩著,叫著。乘務員過來提醒後,兩個人安靜了一分鐘,然後這個爸爸又帶著孩子繼續。終於有個小夥子忍不住了。他站起來說:「你們能不能安靜一點,大家都要休息。做人要有點公德心。「
這個爸爸聽到後就惱羞成怒地說:「我也買了票,在我的位置上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你管不著。全車就你能耐,就你有公德心。「旁邊的一位老人拉了拉小夥子的衣角說:「算啦!小夥子,他們玩累了就好了。」
然後這個爸爸繼續和兒子鬧著。遇到這樣的人,大家也不可能給丟下火車,只能認倒楣。好面子的中國人,往往不願意與人正面衝突。因為那樣顯得很唐突,很沒教養的樣子。
但就是這樣縱容了更多沒有教養的人。而且,這種沒有教養的父母身邊,孩子每天都在學樣。
我們要始終記住:
每個孩子的天性是向善而追求卓越的。但是因為不合格的熊父母,他們被改變著,他們的行為性格,無不被打下烙印。
當我們牽著孩子的手,遇見長輩和老師,要主動問好,讓孩子看到你的笑容,聽到你的聲音。當我們帶著孩子聚餐,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孩子。
告訴他遵守用餐的禮儀。比如兒子以前吃飯時打噴嚏是對著飯桌打的。我告訴他,你吃飯的時候打噴嚏,可以用手擋住嘴巴,對著桌子下面打,然後我給他示范了。
他問為什麼?我說因為飯桌上的東西大家一起吃的,你把口水噴到上面,沒有人喜歡這樣做。他非常地贊成我的說法,他跟小夥伴玩的時候打噴嚏都會用手擋住,因為他覺得這是講衛生,是講禮貌。
Wendy媽有話說:
我覺得,每個孩子應該得到好的教養,擁有好的教養,這是父母的責任。
教養,一個家庭傳承給孩子的最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