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有大部分人長大的歷程都是被父母一路嘮叨過來吧。「怎麼又生病了,早就叫你多穿一點衣服,就是不聽」,「為什麼學習成績又下降了,到底每天把心思花在哪里」。
這些嘮叨普遍出自于家長的關心, 但是有時候關心過頭,說得太多只會讓孩子越聽越煩。
案例分析:
前幾天網絡上一段父母教育孩子的視訊引起大量的關注和討論,視訊的具體情況大概就是小女孩犯錯了,她堅持自己已經認識到錯誤并請求父母讓自己靜一靜。但是父母堅持認為孩子還沒意識到錯誤,雙方因此僵持不下。
在這一分鐘的視訊里,小女孩不斷說著「怎麼樣」「自己靜一靜」,因為孩子近乎嘶吼地喊叫,不少人都在說孩子的批起太壞了。那麼,這真的是孩子脾氣不好的問題嗎?那麼為什麼父母一次又一次的說教卻引來孩子的強烈反感呢?父母總是通過不斷說教希望孩子可以從中明白道理, 家長的「唐僧式說教」真的會給孩子帶來好處嗎?
家長和孩子的每一次對峙,其實都是在損耗彼此的親情。父母用自己的威嚴來對孩子進行說教,孩子感到厭煩的時候就會用情緒來捍衛自己的自尊心,這樣「唐僧式說教」帶來的恐怕只有日漸疏遠的親子關系了。
家長不斷的說教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
一:孩子會變得自卑
孩子一直被說教相當于被一直否定,就算一個人的心理素質再強大,也經不起每天反復的說教。時間一長,孩子會變得很自卑,害怕遇到挫折,遇見一點挫折就會輕易退縮。即使有很好的機會擺在自己的面前,也會覺得自己不行或者做不到,遇到一點挫折就對自己沒有信心,被挫折打倒。
二:對生活沒有向往
有些性格比較敏感內向的孩子,在家長長期以往的說教中會變得沒有勇氣,沒有自主的意識去試探新的東西。在漫長的時間中會形成孩子自卑甚至自閉的性格,這樣的孩子腦筋不容易轉彎,性格木訥老實,遇事情不懂得解決問題,應變能力也會很差。
三:內心孤獨,容易嫉妒別人
從小被說到大的孩子感覺上自卑同時心理還會有點抑郁,因為無論自己做什麼事都會被,沒有人會真正地理解自己,性格自卑容易做不好事情。同時也愛嫉妒別人,但又覺得是自己不好,自己不夠別人那麼努力。凡事不敢與別人爭論,不敢為自己爭取,就讓機會白白地流失掉了。
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中,家長就像是一個掌控者,但因為父母們對自己閱歷的過高評估以及對孩子未來發展的焦慮感,會讓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偏離了正確的方向。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不是啊,我說了這麼多都是為他好啊,怎麼就成了孩子的對立面呢?」就像案例中的父母,雖然很冷靜但是從頭到尾倒在否定,相反,孩子大聲的吶喊更像是孤立無援的控訴。
聰明父母要學會共情,而共情的意思就是指尊重孩子的內心想法,該管的時候管,不該管的時候讓孩子自主決定,偶爾出現偏差時,再進行提醒。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避免說教,實現和孩子的共情呢?
1)傾聽孩子的想法
父母在和孩子日常的相處中,不能一昧地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是即使認為自己是對的情況下,也要耐心聽聽孩子的想法。有些時候孩子可能會有些情緒化,但是不要被孩子不正確的表達方式遮住了耳朵。當孩子在氣頭上的時候,除了可以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還可以耐心地詢問孩子發怒的原因,努力去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2)引導孩子懂得調節自己
父母和孩子實現共情也不是指凡事都讓孩子自己安排,而是在孩子迷茫時給予合適的引導。比如說孩子有情緒時,就應該對他進行及時的開解,而不是把他的壞情緒全部丟回去讓孩子自己忍著。如果孩子感受不到家長對他的愛,孩子不僅會感到憤怒,還會抵制父母對他的教導。
3)保持正確的親子關系
父母要正確看待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系,要知道孩子也是有生命的,不應該強制讓孩子成為自己的附屬品。有時候為什麼孩子會對父母的說教感到厭煩呢?大多數都是因為父母一直在逼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所以在和孩子的交流中,要尊重孩子的想法,這樣孩子才會對父母的教導衍生認可和尊重。
即使父母不一定贊同孩子的想法時,也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父母和孩子之間可以運用到任何一種愛的語言,而不是像在打仗一樣爭鋒相對。孩子是在不斷發展的,希望家長也可以做出努力,和孩子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