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一二年級正是孩子打基礎的最佳時期!家長抓得好,孩子就會越學越輕鬆

小魚 2022/09/16

一位老教授認為,小學一二年級成績存在較大欺騙性。

「不是說一二年級的成績不真實,而是這一階段的成績,往往比較容易取得。」

眾所周知,小學一二年級的題目很簡單,學得又少,一般孩子不用費太大的努力就能學會,考到好成績。

但問題往往會在三四年級就逐漸暴露出來,也就是教育界常說的「三年級現象」。

為什麼會這樣呢?俗話說得好,一二年級不努力,三四年級拉開差距,甚至會耽誤孩子整個小學階段。

01

一二年級為什麼要抓?

今年準備上一年級的孩子剛剛暫別了任情任性、恣意玩耍的幼稚園,進入嚴肅規范的小學校園,開始校園生活,不適應是必然的。

這個時候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一二年級所學的知識是小學學習中最少的、分量最輕的,這時候應該讓孩子擁有自由的空間,等到關鍵時刻再抓一把也不遲。對於這種看法,真正懂得教育的老師往往無言以對,只能以」呵呵「應對。

這類家長到了三年級大多會有一個共同感歎,孩子的很多或好或不好的行為習慣已經養成,很多時候已經不再聽家長的話了,這時候再下決心要緊跟孩子,往往付出的是比別人多很多倍的努力,還不見得有效。

為什麼會這樣?  

從前面我們知道:一二年級,是孩子極其依賴父母的時期,也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以及大腦智力開發的黃金時期。

如此看來,能夠讓家長的努力產生事半功倍之效果的也就是一二年級這個階段了。相信不論是在生活還是學習中,我們都應該能時刻感覺到孩子對我們的依賴,孩子很聽父母的話,覺得父母說的就是真理,所以尤其是在生活中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極其重要,需小心地言傳身教。 

而在學習中, 一年級作為孩子學習生涯中的第一個轉型期,孩子對於學習的態度、在課堂上的表現、在學校老師心目中的形象,都將直接影響到孩子性格特點的形成。

很多低年級的孩子,因為父母的不重視,沒有及時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在課堂上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喜歡打岔、不愛抬頭、不懂得聽課等表現,從而在開學後的第一次考試就出現不理想的結果,看到老師對優秀學生的表揚與稱讚,孩子開始變得不自信,變得內向起來,而這種不自信一旦形成,將很難更正。

所以,家長老師要幫助孩子 樹立學習意識,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找到學習方法,讓孩子獲得學習的動力,使孩子儘快適應學校生活。

都說萬事開頭難,一二年級家長如果抓的好,孩子以後會越學越輕鬆,爸媽會越管越輕鬆,很快就完全不用管。這個階段如果家長不重視,懈怠了,會毀了孩子整個小學階段,甚至整個人生,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02

一二年級孩子應該養成哪些學習習慣?

1、認真書寫的習慣

家長不僅僅是要求孩子寫字時要工整,還要幫助孩子養成正確的握筆姿勢和坐姿。

 2、提前預習的習慣

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可以讓孩子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更具有針對性。

3、獨立學習的習慣

讓孩子獨立學習,並不是家長撒手不管,而是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不輕易打擾孩子。

4、複習歸納的習慣

複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對所學的知識及時進行一個全面的複習掌握。

 5、課外閱讀的習慣

有教育專家認為, 課外閱讀是一根魔杖,哪個孩子一旦被它點中,就會變得更為聰明,在學習和才能上更有潛力,因此家長一定要注重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03

一、二年級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關鍵期

葉聖陶曾說:「培養能力的事必須持續不斷地去做,又必須隨時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會成功。」

孩子天生喜歡學習,但不是天生都會學習。

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孩子才能更好地吸收相關知識。

學習能力,可以說是孩子受用一生的強大本領。

因此,在小學一二年級,家長一定要注重培養孩子以下這四種能力:

 1、專注力

專注力對孩子非常重要,往往孩子越專注,做事就會越認真,學習成績就會越好。

因此,家長可以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入手,逐漸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2、學習力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想讓孩子學習好,那麼就要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孩子,培養孩子的學習力。

家長要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問題,並且發揮自身的學習力來解決問題。

 3、抗挫折力

在學習過程中,孩子不可能一帆風順,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問題和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往往會產生挫敗感。

因此,一定要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孩子會很快地調整自己的狀態,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學習。

 4、思考力

作為一名學生,學習是孩子的天職,但在學習中,思考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

那些平時學習成績好的孩子,都擁有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因此一定要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能夠聯繫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基礎是關鍵。」

03

一二年級是學習態度確立的時期

唐代文學家韓愈寫道: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可見,態度才是決定學習成敗的關鍵。

但凡成績優秀的學生,無一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和積極的學習心態,勝不驕,敗不餒,把學習當成自己最重要的責任。

然而孩子剛剛進入小學,不明白學習的意義,沒有明確的目標,他們是沒有學習態度的。

第一次接觸學習,有可能因知識難度大而產生畏難情緒。

如果遭遇了成績不理想的情況,更會變得被動、懶惰。

如果孩子在一二年級時沒有養成自信、樂觀的學習態度,那麼等到他們上了三年級,就會出現明顯的畏難情緒。

那時候再端正孩子的對學習態度,就太晚了。

父母的態度、老師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對於學習的態度。

最近,一名49歲的宿管阿姨考上了研究生,她也是因為給兒子陪讀產生了繼續讀書的念頭。

剛開始時,她只是一邊刷手機一邊盯著讀書,反而弄得兒子很焦慮。

後來她就嘗試在旁邊讀書,雖然最初經常犯困,但久而久之,學習就成了一種習慣。

在她的影響下,兒子順利考上復旦大學的研究生,她的先生也從一名技校生一路求學到上海交大的博士,如今擔任的是大學老師。

Wendy媽有話說:

孩子學習態度的確立,不能靠孩子自己去領悟,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萬事開頭難,一二年級父母若抓得好,孩子以後會越學越輕鬆,爸媽也會越管越輕鬆。

達爾文說過:一切知識中最有價值的,是關於方法的知識。

只要我們掌握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樹立端正的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優秀的學習能力、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出色。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