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事件不僅存在于成年人中,還存在于兒童中。
表姐近來很擔心,因為她覺察到自己原本性格開朗的孩子在上幼兒園后突然越來越出現反常的低落,原本表姐以為孩子在幼兒園里受委屈了,有幾天接孩子放學回家后就開始看孩子是否受傷了。但是好幾天了,她也沒有發現孩子的傷,所以就覺得可能是自己太過焦慮了。
本來以為是因為孩子突然去幼兒園不適應,等過一段就好了,但沒想到孩子突然表示也不愿去幼兒園了。
「天天,你為什麼不愿意去幼兒園呀!是因為去幼兒園而不快樂?媽媽記得你以前是非常想上幼兒園的啊。」
本來天天只是一味地表示不愿意去幼兒園什麼都不肯說,但在表姐的屢屢善誘,天天終于忍不住哭出聲來:「媽媽,幼稚園的小孩都不愿和我玩,我又不想去幼稚園了!別再想讀書了!」
表姐見孩子哭出眼圈也忍不住紅了眼,立即帶著孩子去幼兒園,要想向老師討個說法。
幼兒園可能已經接受了「新式不良事件」
1、被其他的小孩排擠在外
那些老實,不愛說話,很難與其他孩子相處的孩子,通常在進入幼兒園后就開始經歷被隔絕在外。
因為那些孩子不懂得和別的孩子一樣玩耍,不懂得如何與人交流,所以在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自然處于一種劣勢地位。
而且,這種類型的被排擠在外,還有很多是來自于教師的引導。
較為敏感的孩子可以感覺到老師喜歡哪個孩子,討厭哪個孩子,所以更愿意和老師喜歡的孩子在一起,而排擠那個老師討厭孩子。
2、老師把不太好的標記貼在孩子身上
現在很多幼兒教師年齡都不大,教書育人的經驗也不多,所以經常在無意中給幼兒貼上標簽:
「這個孩子最淘氣不聽話」
「這個孩子經常給別人委屈受」
「這個孩子性情最壞」
…
這種做法其實也是不良事件的一種方式,無形中影響了孩子,比如有的時候老師在對一個孩子進行教育時,總是在另一個孩子的名字用不好的語氣描述,這個另一個孩子就會逐漸變成了老師嘴上的反面典型。
因為是老師再告訴家長和其他小朋友:這個孩子是調皮搗蛋的,很讓人反感,所以就會導致別的孩子還有家長也會對那種孩子避之不及。
雖然每個父母都希望遵循孩子性格的隨意性發展趨勢,但也不愿意讓孩子成為「以偏概全」的人。但在當今社會,孩子如果沒有做好「一直孤獨」的準備,一味地抱著自己的性情傾向發展,極有可能遭到不良事件。
所以,為了更好的讓孩子更強的發展趨勢,家長何不從孩子進入幼兒園的第一天起,就正確引導孩子如何與他人交往,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強的融入家庭以外的自然環境。
父母應正確引導孩子處理與其他孩子和教師的關系
1、作為家長首先要起到表率作用
如果父母樂觀熱情,待人接物真誠,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那麼孩子就會有意識地模仿父母的交友方式。
因此,與其一直用淺顯的語言告訴孩子「要好好和別人相處」, 不如為他們做好表率。首先給孩子樹立與他人和諧相處的榜樣,讓孩子從父母那里學到與人交往的技巧。
2、教孩子學會如何介紹自己
除老師外,家長還可以將小寶寶帶到其他幼兒面前,與幼兒一起了解幼兒的姓名和年齡,并讓幼兒將自己的詳細情況介紹給幼兒,讓他們互相了解,拉起雙手讓他們成為盆友。這樣,孩子以后就學會了怎樣交朋友了。
3、教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
分享既是一種傳統美德,又是拉近彼此距離的好辦法。激發孩子與朋友分享自己喜歡的零食、小玩具、書籍,可以反映孩子的熱情性格,增進同伴間的好感,也可以為孩子創造許多共同語言。
4、教孩子們與老師交往
當孩子來到幼兒園面對幼兒園的老師,對于孩子們來說,自己的生活環境無異于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變化。
有些孩子因為對老師感覺生疏,所以 心里先對老師產生了一定的抵觸心理,這樣就導致孩子以后與老師交往越來越難。
要使幼兒能更好地融入幼兒園的日常生活,還必須使他學好教師的工作方法,這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師和學生之間產生很好的互動交流對孩子非常有利。
在孩子還沒有上幼兒園之前,家長就能積極向孩子普及教師的含義與功效,這樣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后也能更好的與老師融為一體。
每個父母送孩子去大學上學,都希望孩子能在校園里快樂地學習訓練,而不是承擔不良事件。所以,父母也應該更加細心地照顧孩子,防止孩子在幼兒園遭受不良事件,而這種情況父母卻不知道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