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讓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童年吧!為人父母必學的:ABCDE法則+4C法則,讓你不再吼叫

安妮 2023/03/21

在我們一般觀念里,父母和長輩在家庭里的地位都很高,所以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家長們往往都是一副權威、嚴厲的模樣。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傳統的管教方法里,(打)罵都不算少見,更別說吼叫孩子了。

雖然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已經逐漸意識到,棍 棒教育應該被歷史淘汰,但還是有很多家長,孩子一不聽話就大吼大叫,他們覺得,吼叫也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傷害。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恰恰相反。

美國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羅娜·雷納有著超過50年的家庭育兒工作經驗,她編著的《不吼不叫》一書,介紹了很多和我們息息相關的親子育兒知識,基本都聚焦在父母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態度方面。

在沒有看這本書之前,我雖然知道吼叫不好,但我完全控制不住我自己!

細細品完之后,我才逐漸掌握了很多減少吼叫的日常策略,真的是受益匪淺。

吼叫是一種普遍現象

什麼是吼叫?

有的父母批評孩子,聲音比一般吼叫要小,就狡辯說我沒有吼他呀,我這不是在好好說話嗎?

其實,不管聲音是大是小,當父母充滿怒氣,不能控制情緒,呼吸變得粗重,心跳開始加快,感到身體發熱,思維變得不再清晰等等,就是在吼叫了。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時候,吼叫不能解決問題,但我們也不能完全拒絕吼叫,因為在特殊情況下,吼叫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危險、有可能導致孩子受到傷害的情況下。

比如,有輛汽車正在開過來,而孩子沒看到車,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你就很有必要大吼一聲,讓孩子及時停下腳步。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情況下,你的吼叫不是為了責怪孩子,而是為了阻止孩子受到傷害而做出的反應,這并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有影響。

但如果在吼叫之后,你又去責怪孩子那麼不小心,借題發揮吼了幾聲,那后面的這種就是真正的吼叫了,會對孩子內心造成一定的傷害。

因為,吼叫會影響到孩子對自我和世界的積極感受,會讓他們覺得所有東西都很負面,也會影響他們和父母、他們和其他人的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默娜·舒爾認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比如更習慣用激烈的沖突來解決問題。

另一份研究也表明,家庭中積累的憤怒情緒,不僅有短期的殺傷力,還會損傷孩子的情商和社會性,對孩子整個青春期都有影響。

明白了吼叫的危害,我們就有了改掉這個壞習慣的動力,不過要想真正做到不吼叫,我們還是先要知道吼叫產生的原因,這樣才能對癥下藥,去糾正自己的行為。

吼叫產生的原因

我曾對自己的孩子大吼大叫過,也深知這樣不對,于是,為了改變這種行為,我讀了很多育兒書,卻發現根本沒用。

如果你不知道吼叫產生的原因,那所有試圖停止吼叫的努力都會白費,因此,了解吼叫的原因才是做到不吼不叫的第一步。

我們把引起吼叫的原因統稱為「觸發器」,吼叫的觸發器主要分為兩種,分別是外部觸發器和內部觸發器。

外部觸發器說的是那些來自你自身之外的,能引起你吼叫的暗示或者指令。

比如孩子不聽話,一直(打)(打)鬧鬧,或者是弄出太多噪音、任性發脾氣等等,還有可能是和孩子無關的原因,比如夫妻矛盾、公司瑣事等等。

而內部觸發器說的是,自己內心不斷升級的負面想法和情緒。

比如你感覺到的焦慮、害怕、失望或者生氣的感覺。

一個外部觸發器可能會成為你憤怒吼叫的導火索,但是之后就是你的想法,也就是內部觸發器在為怒火提供燃料。

舉個例子來說,一位母親回家看到丈夫把衣服全扔在地上,她立馬一肚子氣,情緒會不斷升級,變得負面。這時候,只要一看到丈夫她就會爆發,如果不巧孩子就在旁邊,那孩子就可能成為(打)擊目標,被大吼大叫。

在這里,亂丟的衣服就是外部觸發器,母親自己心里不斷升級的消極想法是內部觸發器,在這兩種觸發器的共同作用下,吼叫最后就傾瀉在了孩子的身上。

這種場面是不是似曾相識?你生活中一定有過類似的經歷。對于一些人來說,內心的負面情感和經常出現的情緒觸發器,很可能讓吼叫變成一種習慣,變成一種脫口而出的行為。

除了生活問題外,吼叫可能也有歷史背景。

比如吼叫可能就是有些家庭的傳統,爺爺吼爸爸,爸爸吼兒子。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通過觀察父母來認識這個世界。如果父母經常吼叫,那你很可能會自然地朝你自己的孩子發脾氣。就算想努力改正這一點,但下意識里還是很難擺脫童年的影響。

最后,還有一種吼叫的原因,那就是父母和孩子間氣質的問題。

在經典育兒書籍《你的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中,就提出過這樣的觀點: 氣質是一個人的做事風格。它不是指你做了什麼事,也不是指做事的動機,而是指做事的方式。家長和孩子的不同氣質,會一直影響著和孩子的日常生活。

一個人的氣質其實很難改變,畢竟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當我們想讓別人符合我們的期待時,這個期待很可能會很高很不切實際,而一旦對方達不到期待,我們就會感到失望。

當父母知道孩子有自己獨特的氣質之后,應該根據孩子的特點,相應地調整期望,不要對孩子有不切實際的要求。

比如有的小女孩可能天生活潑好動,如果家長非逼她做一個乖乖女,那只會白白增加煩惱,讓家長和孩子都不開心,這樣的話,吼叫也就在所難免了。

總而言之,家長對孩子的吼叫,是很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吼叫并非無藥可治,好的方法能事半功倍。在《不吼不叫》這本書中,作者用自己五十多年育兒經驗總結出的,讓自己不吼不叫的 ABCDE 法則,管教孩子的 4C 法則,真的能讓我們受益終身。

ABCDE 法則 and 4C法則

讓自己的內心平靜,是用愛與尊重和孩子溝通的核心。

如果孩子感覺到父母是和他站在一起的,而且愿意為他著想,他就更容易配合父母的要求和教導。

雖然對有些父母來說,吼叫的習慣是很難徹底改掉的,但是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驗,提出了很容易實施的兩個育兒法則: ABCDE和4C。

1、ABCDE 法則

下決心不再吼叫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卻很難,尤其是當父母們被激怒時,忍住怒火不吼叫需要很大的克制力。

如果感覺被孩子激怒,家長們可以嘗試以下5個步驟:

第一步 Ask,也就是自問。

問問自己感覺如何,負面想法是什麼,能不能自己改變這些負面的想法和情緒。

第二步 Breath,也就是呼吸。

在問自己那些問題的時候,要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呼吸,從腹部開始,有意識地做3到5次緩慢輕松的呼吸,同時感知自己的身體,想象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了氧氣。

第三步 Calm yourself,也就是平靜自我。

用呼吸來平靜自己的內心,用積極的想法代替自己消極負面的想法,讓自己變得平靜后再和孩子溝通。

第四步 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也就是確定孩子的需要。

要想一想孩子的個性和年齡,反思一下對孩子是不是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想想孩子需要什麼,是一個擁抱還是鼓勵,再想想他的行為能告訴自己什麼。

第五步 Empathize,也就是同理心。

這要求父母換位思考,盡量感受孩子的情緒和想法,告訴孩子你能理解他的感受。

這個停止吼叫的法則用ABCDE來排序,是為了方便記憶,但父母們也不用每次都嚴格按照這個順序來做。不用期望一次就能記住所有步驟,但只要開始嘗試,在練習的過程中,后面的環節就自然而然地會發展出來。

很多父母要問了,看是看懂了,可我好像并沒理解這個法則。

舉個例子來說。5歲的女兒喜歡在早晨看電視,而媽媽總想多睡一會兒。有一次女兒一大早就哇哇大哭,把媽媽吵醒了。媽媽很生氣,準備開始吼叫了。這時就可以試試ABCDE法則。在這里,媽媽感覺到了憤怒和緊張,女兒的哭泣是她的外部觸發器。她在發火前,可以先做幾次緩慢的呼吸,給自己時間平靜下。然后,她要去想想女兒的需求,確定下她是有哪些地方不適應才哭的。我相信,換位思考后的母親一定能理解女兒的想法和感受,此時,只需要一個長長的擁抱,這個早上就不會被吼叫摧毀了。

不吼不叫的ABCDE法則能幫你后退一步,使頭腦清楚地看問題,但它更像是一種臨時的行為規范。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規范他們的行為,家長還需要做得更多,比如學習管教孩子的4C法則。

2、4C法則

這里的4C指的是4個以尊重為基礎的要素,分別是Communication溝通,Choices選擇, Consequences結果,和Connection連接。

如果家長們做到這幾點,孩子們就能學會怎樣做出正確的事,并在出錯時承擔后果。這樣一來,就能從根本上杜絕吼叫了。

第一個Communication溝通。

是指家長需要和孩子有足夠的溝通,讓孩子明白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家長的描述要盡量清楚具體。比如「不要玩沙子」就比「要聽話」這個要求更具體,孩子更容易明白到底該怎麼做。

第二個Choices選擇。

如果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力,那他就沒有理由去跺腳和哭鬧,所以在適當的時候提供選擇,能減少吼叫和爭執。比如,孩子本來不愿意好好吃飯,這時候如果你問他,今天晚上想吃面條還是米飯,那孩子很有可能就會給出一個答案,因為他會感覺自己有了選擇的權力,這樣總比他拒絕吃飯好得多。

第三個Consequences結果。

是指家長需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他做錯了事情,會有什麼后果。孩子們必須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家庭的規則才能建立起來。如果不用為自己的錯誤負責,那孩子干嘛還要那麼聽話?

第四個Connection連接。

是指家長必須要和孩子保持連接。不管工作有多忙,父母們都要固定抽出一對一的時間,專門陪陪孩子,和孩子交流。如果孩子能感受到他被重視,那他就更愿意好好聽話,做個乖孩子。

做到不吼不叫的 ABCDE 法則和管教的4C法則,家長們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和孩子的行為。當家長能平靜地面對孩子的錯誤,而且孩子能很好地遵守行為規則,那家長自然就沒有了吼叫的理由。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家長也會沖動,如果家長一時沒控制住,還是沖孩子叫了,該怎麼辦呢?

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真誠的道歉。

可能有些家長不太情愿,因為他們擔心,這會讓自己喪失在孩子面前的權威。

其實事實恰恰相反,道歉需要力量和誠實,孩子一般會因為道歉而更加珍視和尊重家長,而且家長是孩子的榜樣,當家長說道歉時,其實也是在教孩子如何道歉。

家長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就要學會真誠的道歉。比如家長在說完「我真的很抱歉」之后,又加了一句「我吼你只是因為你不聽話」,那這樣的道歉就是不真誠的,把自己吼叫的責任推到孩子身上,怎麼聽都像是一種指責而不是道歉。

道歉后還需要補救措施,這樣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會努力不再犯這樣的錯誤。比如家長可以說,「為了補償,周末我帶你去公園玩」,這樣孩子才能看到道歉的決心。如果每次吼叫之后都只是一句對不起,然后一天道歉很多次,那這樣的道歉根本就沒有任何意義。

自問、呼吸、平靜自我、確定孩子的需要和同理心,是家長控制自己吼叫的 ABCDE 法則。溝通、選擇、結果和連接,是平時管教孩子,讓孩子有更好日常表現的 4C 法則。兩個法則搭配,可以把吼叫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你get到了嗎?

唯愿天下的父母都能善待自己的孩子;

唯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唯愿童真的心靈不會蒙塵;

唯愿天真的笑臉如花般綻放。

你我共勉。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