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每天都生活在一個高嗓門非正常環境中。
在幼兒園,因為孩子多,老師每句話都需要喊,「好了孩子們,快來快來,1,2,3!」
回到家,媽媽經常對孩子發脾氣,「干嘛呢你,把水弄得哪兒都是!」
奶奶帶,習慣性地大聲跟孩子說話,「快過來,你媽回來了,趕緊過來吃飯了!」
……
可能很多家長已經習慣了這樣高聲教育的方式,不覺得這有問題,但一直這樣下去,會把孩子吼笨的,你知道嗎?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怎麼說他都聽不進心里,那可能是你的高嗓門已經影響了孩子智力。
有這麼嚴重嗎?
美國感覺統合理論學說認為,如果孩子小的時候聽覺是被這種高嗓音所干擾的,那麼孩子容易出現自信心不足、難以專注、說話抓不住重點、語言學習困難、思考力下降等問題。
沒想到吧,聽力這個很多家長忽略的問題,會成為影響孩子智力的重要元素。
首先,孩子周圍人的高聲說話,聲音本身就會成為一種無法逃避的噪音,影響孩子。
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在《柳葉刀》雜志上發表研究報告,隨著噪音分貝的增加,對兒童閱讀理解和認知記憶能力的損害也明顯增加。
家長總是高聲和孩子說話,對孩子的心理狀況也有負面影響。
高聲說話,會讓孩子的情緒一直處于一種亢奮激動狀態中,加上很多父母高聲說話的時候,往往是在吵孩子,命令孩子,這會讓孩子緊張,恐懼,精神緊繃。
同時,緊張的情緒也會導致孩子無法思考,思維能力下降,什麼都做不好。
比如孩子在寫作業,父母吼孩子,大聲的質問孩子這道題應該填什麼,這時候孩子大腦是空白的,這根本就不是在輔導,對孩子來說更像是一種折磨。
父母越吼,孩子越緊張,越沒辦法思考,越出錯,父母就更生氣,用更高的分貝來吼,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高分貝說話,經常吼孩子,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
知名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曾在一篇被引用了超過5300次的重磅論文中說,「積極的事物和消極的事物無法互相抵消」,因為它們對于大腦來說性質根本不同,長期的言語暴力的確會改變孩子的大腦,影響他們的智力。
近年來,針對這種高聲的家庭環境教育,有人提出了一個 「低聲教育」的概念,專門用來讓那些容易高聲吼罵孩子的家長,意識到自己教育方式的偏差,然后自我修正。
所謂低聲教育,很簡單,就是用低聲的方式來和孩子交流。
用正常的分貝,用可以聽到說話內容的聲音來和孩子對話,這就夠了,不需要歇斯底里。
低聲教育是有力量的,因為有理不在聲高,越是平靜,越有力量。
因為你會發現,當你經常用高聲來和孩子說話的時候,他反而會啟動一個保護機制,對你說的話采取屏蔽態度,這樣你就只能用更高的分貝來和孩子說話。
而正常和孩子交流的父母,就可以輕松的交流的方式讓孩子聽進去他說了什麼。
郭德綱在講評書的時候提到過說評書的老先生常用的一個技巧。
開場的時候,如何能讓觀眾從喧鬧很快地安靜下來呢?
你大聲的喊,「大家別說話了,聽我說!」
這往往沒什麼效果,他會比你說的聲音更大,因為你的高聲,提高了高聲的閾值,讓這個場子這份氛圍更加鬧哄哄了。
反而是你別說話,底下人會慢慢反應過來,怎麼回事,他為什麼這麼安靜。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站在台上干張嘴不出聲,或者小聲的說,你一說,他們聽不見,就會開始好奇你說了什麼,然后開始互相約束,這樣很快就能安靜下來了。
教育也是一樣。
想讓別人聽進去你說的話,一定不是營造一個喧鬧的氛圍,反而應該是一個平靜而鄭重的態度,更能讓語言發揮力量。
「溫和而堅定」,也是近些年來很火的一個教育理念,殊途同歸,也是強調父母要有一種平和的態度,去對待孩子的一些問題,去主動和孩子交流,去引導孩子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