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小時候「常抱」和「不常抱」的孩子,成年后有啥差距?不止一點點

安妮 2022/08/29

「抱著就睡,一放就哭」

有娃的父母,體會最深的就是,哄孩子好難啊!

孩子睡醒之后,總是咿咿呀呀的想要抱抱,一抱他,就會很安靜很乖;

而每次哄睡,也要抱著,甚至還要邊抱邊走路,一停下或者坐下,孩子像有「開關」一樣立馬就哭。

這就讓家長很是為難了:

一直抱著孩子吧,胳膊好酸而且自己也做不了其他事兒,抱習慣了,孩子就一直讓抱;

不抱吧,孩子又鬧人,娃自己又不睡,睡不好怎麼長身體呢。

于是,到底要不要抱寶寶,就成了一大難題。

★「孩子哭哭就不哭了」,婆婆不抱孩子,寶媽卻發現了異常

小陳是一位新手寶媽,看著自己辛辛苦苦孕育的小生命那麼的可愛,簡直是愛不釋手,每天都要把寶寶擁入懷中。而孩子也很喜歡和媽媽互動,總是咿咿呀呀的要抱抱,沖著媽媽笑。

雖然累點兒,但是看到孩子陽光般的笑容,小陳的心里感到暖暖的。

在寶寶6個月的時候,小陳要去上班了,于是婆婆就過來幫忙帶孩子,小陳對婆婆也很放心,畢竟是孩子的奶奶,隔代親嘛,怎麼也不會虧待孩子的,但是,之后的事情, 讓小陳很是心寒。

有天小陳提前下班回家,一進門就聽到孩子響亮的哭聲,扭頭一看,婆婆卻坐在沙發上刷著手機,小陳很疑惑地問: 「寶寶哭了,你沒聽到嗎?」婆婆很淡定地說: 「聽到了,小孩子哭哭就不哭了。」

而小陳反問道:「你過去抱抱她哄哄她,她不就不哭了嗎?」沒想到婆婆卻說: 「不能慣她,孩子抱的多了就不自己睡了,以后有你受的。」

聽罷,小陳連忙過去抱起來寶寶安慰,好久才漸漸平靜下來,原來孩子尿不濕滿了,可能是孩子不舒服,以哭的方式尋求幫助吧。

而從婆婆帶孩子開始,小陳漸漸發現,以前總是愛笑的寶寶,現在變得不太愛互動了。有時候寶寶自己躺在床上,呆呆地看著四周,雖然看起來乖乖的不鬧人,但是沒有了以前的陽光和機靈勁兒,這使得小陳決定先辭去工作,安心在家帶孩子。

★小時候「常抱」和「不常抱」的孩子,成年后的差距不止一點點

●性格

愛笑的孩子,運氣往往不會差,而愛笑的人,性格也會更樂觀更積極。

孩子性格的形成,除了父母遺傳基因的影響以外,還與成長環境以及家庭氛圍有關系。

在嬰兒時期,如果父母給予孩子的成長環境是幸福的、民主的、陽光的,那麼 他們便能從這種環境氛圍中感受到積極的情緒;

從父母說出來的話中,分辨出什麼是開心什麼是煩惱;

從父母抱著的動作中,感受到父母的愛。

在溫暖的懷抱中,孩子的情緒也會逐漸的穩定,他們會漸漸懂得控制情緒,從而性格也會更加的正能量。

相反:

任憑自己怎麼哭,身邊沒有回應, 感受不到家人的關心,那麼孩子在嬰兒時期,便 容易形成急躁、偏執或者膽小、孤僻等負面的性格,一旦有了負面的基礎,那麼以后想要扭轉過來,也會更為困難。

●情商

孩子的情商是在點滴中形成的,而 情商除了父母日常的影響以外,還有他們自身的感受。

父母經常抱孩子,給他們聊聊天,對孩子的要求給予滿足,那麼 不僅能夠刺激他們語言的發育,而且從小就能明白「自己的要求,有人來回應,那麼父母的要求,自己也要給予回應」這樣的道理。

從而,當父母要求寶寶笑一笑或者是叫爸爸媽媽時,寶寶也是會做出回應的,就像爸爸媽媽聽到寶寶哭就去抱他們一樣。

懂得接收別人的情緒,擁有如何表達情緒的能力,也是情商高的一種表現。

●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是建立在父母之上的,也是需要從小培養的。

父母對孩子關愛,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常常抱抱孩子, 給予他們肌膚的接觸,那麼孩子的內心便擁有了底氣、靠山,從而自信心慢慢就培養起來了。

在嬰兒時期,父母對寶寶發出的信號及時作出回應,讓孩子知道父母在身邊關心著他們,他們便會很有安全感,會以自己的笑容來回饋父母。雖然他們還沒有長期記憶,但 這份踏實和安全感,卻在寶寶的心里生根發芽,親子關系也會逐漸穩定。

但如果父母不常抱孩子,任憑他們怎麼哭,父母也是敷衍般的拍一拍哄一哄,那麼孩子的心里也是會受傷的。他們 往往會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會認為沒有人關心和保護自己,那麼心里往往會比較的失落和沒有安全感,從而會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小心翼翼地不敢表達。

而一個有自信、有底氣、有安全感的孩子,做事往往更加的果斷,雷厲風行,敢拼敢嘗試,這樣的人生也會更加的精彩。

孩子哭鬧是表達自己情緒的一種方式,孩子要抱抱,也是尋找安全感的表現。

父母對于寶寶合理的要求給予適當的回應,對他們的抱抱毫無保留的滿足,那麼孩子在嬰兒時期所形成的積極的性格,是能夠影響他們未來一生發展的。

嬰兒時期的孩子,需要家長更為耐心的照顧,也就是這1-2年的時間,是孩子發育的基礎階段,雖然會累點,但是堅持下去,讓寶寶能夠健康的成長,擁有堅實的基礎,那麼未來的引導和教育也能夠更加的輕松。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