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孩子國小成績墊底,國中開始突飛猛進,只因媽媽這樣做

安妮 2022/10/18

幼兒園大班的家長都知道,今年秋季這學期上完后,明年春季班里可能會少很多熟面孔。為什麼?因為很多家長都把自己孩子轉入了學前班,就是為了做好幼小銜接,為明天秋天入國小做準備。不過就我來說,雖然自家孩子比班里其他孩子要早一年入學,我卻沒有轉園打算,甚至對于其他家長的好意提醒也并不在意。「你家娃要是沒有提前學,當心在班里墊底」類似的話我聽了很多次,卻只是笑笑。

幼兒園里不學國小內容,那為什麼我不怕自家娃墊底,哪里來的自信呢?實在是家里某個親戚有先例。表姐家孩子今年上國中3年級,表姐跟我談起自家孩子,完全是血淚史。

因為表姐實行的是快樂教育,表侄在上國小之前是純玩,結果上了國小一年級總考倒數第一。表姐因為工作忙總出差沒法手把手輔導,只好想出了一個「遙控指揮」的辦法,結果,孩子在家里其他人配合表姐的工作下,成績穩步上升,到了國中二年級,已經成了全班前幾名,逆襲不可謂不大。

那麼,孩子國小一年級成績墊底,國中開始逆襲,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只因媽媽做了一件事——重點抓課外閱讀。

閱讀的好處很多家長都聽過,但對其功效卻不在意。其實,孩子的閱讀底子是否深厚,對孩子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你知道為什麼有的孩子看似課堂上沒怎麼聽講,結果卻能考出好成績嗎?或者,為什麼有的孩子上課老老實實聽講,卻總說聽不懂?要麼,筆記記了一大堆,卻考得不好?這其中涉及到聽力理解能力和融匯貫通能力。

聽力理解能力,其實跟知識儲備量有關。如果不具備相關儲備量,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就猶如天書,看似每個字都理解,連起來卻不明白是什麼意思。而知識儲備量足夠的前提下,老師講的課就能夠觸類旁通,一點就懂。知識儲備量和融匯貫通能力靠什麼來實現呢?自然是閱讀,大量的廣泛的課外閱讀。其實在強調教育的今天,不少家長對閱讀的重要性并非不知道。可是由于孩子十分排斥閱讀,家長也無可奈何。那麼,對于那些很少接觸閱讀的孩子,該如何培養他的閱讀習慣呢?

▲家長以身作則

我曾參加過著名教育專家尹建莉的「21天愛上閱讀」活動。該活動的發起目的就是為了讓不愛看書的孩子初步養成看書習慣,活動結束后,家長紛紛反饋,很有效。活動內容如下:每天在固定時間抽出十幾分鐘(一般是睡前),家長做出看書動作并讓孩子看到(可同在臥室)。家長對孩子不做要求,孩子無論玩也好打鬧也好,家長只需要專心看書即可。

當然,最好是一邊看一邊念。這樣堅持一周,孩子對書的好奇心就會萌發。等到孩子自發主動地坐在家長旁邊,要求家長念著聽或者自己搶著看,家長的引導作用就算初見功效了。

其實,「以身作則」法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不二法門。畢竟如今許多孩子沉迷于電子產品而厭惡讀書,多是因為家長的帶頭作用。如果睡前家長能夠主動放下手機拿起書本,和孩子一起養成親子共讀的習慣,長期堅持,孩子自然視「每天閱讀」為吃飯刷牙那樣自然。

▲欲擒故縱法

寫過《育兒基本》的真心爸媽在書里分享過自己「誘導」孩子看書的經歷,可給家長們以啟發。真心爸爸發現一本好書,想推薦給哥哥。但哥哥看了一眼表示沒興趣。

于是真心爸爸計上心來,每晚在書房里大聲朗讀,還故意夸張地哈哈大笑,當然,門是虛掩著的。哥哥受到吸引走進門,爸爸做出「藏寶」樣子趕緊把書合上,故作淡定地說「沒什麼,沒什麼」,一個勁兒地把兒子往外轟。

等兒子走后,又故技重施。兒子受到三番五次的「蠱惑」,自然按捺不住好奇心,偷偷進書房看到底爸爸看的是什麼。結果一捧起書就受到吸引,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這種方法的成功之處在于:一是要提前保持「神秘感」,二是書的內容要足夠好看。這樣,孩子在受到吸引拿起書后,才不至于有種「上當受騙」的感覺。

▲從孩子興趣入手

我家侄子不愛看書,弟弟弟妹為此想盡了辦法都無可奈何。后來我突然發現侄子特別喜歡昆蟲,每天都能趴在地上看半小時螞蟻。于是我買來介紹螞蟻習性的書,問他想不想知道螞蟻洞里是什麼構造,小螞蟻每天都吃什麼,下雨了該怎麼避雨。

侄子很感興趣,纏著爸媽給他講。弟弟又因勢利導,每天陪他一起捉蟲子觀察昆蟲。很自然地,他開始閱讀有關昆蟲的繪本。就這樣,閱讀習慣慢慢就培養起來了。人們常說,「興趣是第一生產力」。從孩子感興趣的方面入手,引入相關書籍,一定會吸引孩子的興趣。孩子通過看書了解過,原來書上有那麼多好玩有趣的內容,慢慢就會愛上看書了。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