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 「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
在孩子小的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
如果害怕孩子吃苦,孩子想干嘛就干嘛,為孩子擋住一切,那麼就是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對孩子是極其不利的。
為人父母,真正愛孩子,就要狠得下心來,舍得讓孩子吃苦。
尤其是以下這四種苦,家長要讓孩子趁早吃。
一、讀書的苦
曾看過一段父子間的對話:
剛上學不久的兒子問當農民的父親,為什麼要上學讀書?父親語重心長地說:「一棵小樹長一年的話,只能用來做籬笆,或者當柴燒;10年的樹可以做檁條;20年的樹用處就大了,可以做梁,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一個孩子如果不上學,他7歲就可以放羊,長大了能放一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上干不了別的。
如果小學畢業,就可以當個小商小販。如果中學畢業,就可以學習一些機械的操作和修理。如果大學畢業,就可以設計高樓大廈。如果碩士博士畢業,就可以創造出一些原本我們都沒有的東西。」雖然讀書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只有努力讀書,才有機會去選擇不一樣的人生。
正如一位作家對兒子所說的那樣: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為什麼要讓孩子努力讀書?這就是答案。
讀書確實辛苦,但讀書是充滿希望的道路,是通往未來的道路,也是最有可能獲得收獲的道路。
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樣的。
二、獨立的苦
有位老教師講了這樣一件事:
他們組織學生去春游,一個學生的媽媽舍不得孩子背東西,就開著車跟在隊伍后面。老師十分納悶,后面老是跟著一輛車到底是怎麼回事?而這位家長對老師說:「我的孩子在家里從來沒有干過活,我來替他背包,我保證給他們的小組當好服務員。」
聽了這位家長的話,老師震驚了。
原本是一次對孩子鍛煉的機會,結果卻被家長包辦了。
后來老師還是認真地和這位家長溝通,勸她離開孩子的群體。
其實,家長的這種行為不但不是愛,反而是對孩子的一種深深的傷害。
父母愛孩子是本能,但過度的愛和保護,只會使孩子沒有獨立和自主的能力,長大后不能獨自面對生活。
有多少成年巨嬰,便是由此而來的。
為人父母真正為了孩子好,就要舍得放手,舍得讓孩子吃獨立的苦。
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說: 「童年需要一個終點,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保護能力是父母的責任,這樣他們才能離開父母的安全懷抱,獨立地追求高水平的風險和挑戰。」
作為父母都要明白,孩子只有靠自己的翅膀飛翔,才能飛得更高、看得更遠。
三、教養的苦
曾有一則新聞,一位媽媽帶孩子到咖啡店。
在付款的時候,孩子沒看住,將店內價值20萬人民幣的音響鼓膜戳破。
在此之前,店員曾數次告誡孩子不要靠近音響,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事后,媽媽死活不承認是孩子弄壞的,當店員調出錄像時,她卻還是說沒有看到音響的破裂過程。
孩子弄壞了音響,不僅不愿意承認,還對自己孩子在店內亂跑亂撞的行為視而不見,出了問題卻逃避責任,這樣的教育好嗎?
一個沒有教養的孩子,是很可怕的。
父母若不加以制止,未來總有人幫你教育,等到那時候就遲了。
有句話說得好:「窮養也好,富養也罷,但教養最不可缺。」
對于父母而言,當你每天討論窮養還是富養的時候,其實都不如教養來得實在。
人有教養行走八方,無教養寸步難行。
一個孩子的教養,是成功的基本因素。
為人父母,要舍得讓孩子吃教養的苦。
不磨平孩子的個性,也不縱容孩子的缺點,這才是為人父母對孩子最深切的愛。
四、承擔責任的苦
某報紙上曾刊登過一則報道:
一個小學生因破壞[性.行.為]受到停乘校車一周的處罰,孩子只好每天步行上學。
有人問他的媽媽:「你為什麼不用家里的汽車送他上學?」
這位媽媽十分堅決地說:「不,他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難免會犯錯。
如果父母面對犯錯的孩子,只是一味的心軟和縱容,那麼只會養出肆意妄為、沒有規矩的孩子。
父母不讓孩子承擔責任,不僅不利于孩子性格的養成,還會讓孩子失去該有的骨氣。
孩子還小,但不是他每次犯錯的「免罪金牌」。
對于孩子犯的錯誤切不可忽視,孩子犯了錯就要讓他及時認識到錯誤的點,以及讓他承擔所犯錯誤帶來的后果。
學會承擔責任,才能促使孩子向上奮進,才會勇敢地承擔起對自己、父母、他人以及社會的責任。
有一句經典名言: 「能力不足,責任可補;責任不夠,能力無法補;能力有限,責任無限。」
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責任,才能越來越優秀。
最后,各位家長請記住:
對孩子的吃苦教育,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
家長需要先估量孩子的吃苦之力后,才行吃苦之教,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強迫。
最重要的是,家長要以身作則、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要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