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小癖好,如咬筆頭,或是啃指甲等。為了孩子的健康,家長們大多會在發現后的第一時間內糾正,以免孩子的成長發育受到影響。
但對于習慣而言,一旦養成,想要改正便格外困難。
有經驗的家長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孩童時期特別喜歡啃指甲,甚至到了屢教不改的地步,想要幫他們糾正這個壞毛病時,孩子就開始哭鬧,根本不愿意配合。
折騰了一段時間之后,疲憊的家長便開始放任不管,認為這些壞習慣等孩子長大后自然而然就改正過來了。
事實果真如此嗎?恐怕對于「愛啃指甲」的孩子來說,壞習慣的危害可不止手指頭的不美觀這一點。
從小愛「啃指甲」的孩子,長大后性格很有特點,媽媽不得不防
寶媽群內的一則發言,引發了寶媽們不小的恐慌。
一位寶媽表示,自己家的孩子從小就特別喜歡啃指甲,經常會把指甲啃到表面光禿禿的,有時甚至還會咬破皮膚,白嫩的手指也因此變得粗糙皸裂。
一開始,她也嘗試過糾正孩子的壞習慣,但當屢次教育均以失敗告終后,她便放棄了,覺得等自己的孩子再長大一點,明白這樣的手指頭并不好看,或者是感覺到皮膚破裂后的疼痛,就會停止啃自己的手指頭。
可直到自己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啃手指甲的壞毛病卻依舊沒有改正。不僅如此,孩子還變得逐漸叛逆起來,與她溝通時總是不歡而散。
前兩天母子二人發生沖突后,寶媽發現,自己的孩子竟然有了輕生的念頭,好在學校的老師及時發現,制止了孩子的荒唐行為,否則她真的要遺憾終生了。
從學校接回孩子后,在老師的建議下,心有余悸的寶媽將孩子帶到了醫院檢查,結果卻發現孩子已經患有輕度的抑郁,這是他輕生的主要原因。
面對寶媽的驚訝,醫生解釋,孩子的情緒的變化往往會有一些行為上的異常,比如說啃指甲的這個行為,背后其實就隱藏著孩子的焦慮與自卑心理,只不過家長們常常忽略。
醫生的一番話,讓寶媽后悔莫及,回想起自己之前的想法,她后悔極了,為了能讓更多的寶媽注意到孩子的精神問題,她才選擇將自己的經歷發到群里,希望能有所幫助。
發現孩子有「啃指甲」等行為,家長應該怎樣做?
l 及時干預,明確病因:孩子在成長階段,每一個舉動都有其背后的原因。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時刻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特別是像啃指甲這種突然的行為異常,更是要做到及時干預,以明確病因。
當發現孩子有啃指甲的習慣后,家長們首先要排除孩子生理上的異常,確認是不是孩子是不是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等問題。
如果孩子的問題出在心理層面,家長們更要積極干預,爭取在病情發展初期及時治療。
l 多陪伴溝通,注重孩子內心世界的成長:在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下,不少雙職工的家庭都忽略了孩子的成長問題,這其實是非常錯誤的。
沒有了家長的溝通與陪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很容易會產生負面情緒,進而影響到整個人的心態。
l 改變交流方式,放棄暴力育兒:處于成長期的孩子活潑好動,缺乏對事物的正確認知,很容易在不知不覺間惹怒家長。
在孩子犯錯之后,如果以暴力的方式讓孩子認錯,或只顧著發泄自己的情緒,受到驚嚇的孩子便會對家長產生抗拒心理,進而變得自閉起來,這其實非常不利于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正常交流與溝通。
尤其是一部分脾氣暴躁的家長,可以嘗試在發怒時先轉移注意力,平息自己的情緒,再與孩子好好溝通,幫助其明白是非對錯,而不僅僅是將教育停留在責罵中。
寫在最后
孩子的教育,并非簡單的是非對錯之分,在育兒的過程中,家長更需要的是在陪伴中與孩子共同成長。
只有及時留意孩子在各個階段的不同變化,將負面傷害及時扼殺在搖籃里,孩子才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