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孩子喜歡「討價還價」該咋辦?父母不同的回答,帶來不一樣的人生

安妮 2022/08/10

在孩子的成長的道路上,相信幾乎每一位寶媽都遇到過討價還價的問題,「媽媽,我先看集動畫片再寫作業」、「媽媽,我今天多玩一會兒手機可以嗎」,類似的對話時有發生,身為家長該如何應對呢?

孩子愛上「討價還價」,寶媽憂心不已

最近我的表妹曉莉就被兒子的「討價還價」搞得很是煩心,每天從早上起床開始,孩子就開始了和曉莉「談條件」的一天。

曉莉規定兒子每天只能看一個小時的電視,孩子每次都吵著能不能多看一會兒,甚至有一次曉莉叫兒子幫自己掃地時,小家伙還口口聲聲地要起了「報酬」,掃完地后要多吃一根冰激凌,曉莉拒絕了之后,孩子直接「撂了挑子」,讓她著實不知道如何是好。

在曉莉看來,孩子才剛剛4歲多一點,就懂得「討價還價」,讓自己管教起來頗為吃力,等孩子再大一點,真不知道會是什麼情況, 如果一味地順從他,豈不是會養一個「熊孩子」出來?

孩子會「討價還價」不是壞事,說明發育得不錯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曉莉的這種情況,其實 從心理發展學上來說,孩子的「討價還價」未必是一件壞事,能夠完成這樣一件比較高級的認知活動,往往代表著孩子的認知能力達到了一定水平。

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曾經提到過這樣的一種觀點:

孩子的自我意識就好像洋蔥一樣,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各項能力提高,開始慢慢從核心開始,形成一層層的外殼, 自我意識覺醒得越好,個性發展、對外界的理解等能力也就越高

所以當大多數孩子來到3歲以后,自我意識逐漸覺醒,他們會開始試著向父母尋求自己的權益,并且通過「討價還價」的方式實現「利益最大化」。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或許大家還曾經發現過這樣的一種現象,那就是 孩子「討價還價」的對象有著明顯的趨向性。

如果平時寶媽對孩子比較寬容,那麼孩子往往會向著媽媽嘗試「討價還價」,甚至還會用一些小心思來耍賴,為了達到目標「不擇手段」,而由于寶爸比較嚴厲,孩子一般不敢輕易向父親開口,對于寶爸的命令也是言聽計從。

其實這恰恰同樣說明了孩子懂得「討價還價」,說明其智商、情商發育方面都是比較出色的,在不斷猜測父母心理的過程中,實現了人生的初次「博弈」。

當然即便孩子懂得「討價還價」,代表其自身能力的發展達到了較高水平,但家長萬萬不能沾沾自喜,對待孩子的「討價還價」,應該采取正確的應對方式。 無論是一味地拒絕,還是一味地妥協,都不會取得太好的教育效果,孩子「討價還價」,家長要懂得正確的應對策略。

孩子「討價還價」該咋辦?有技巧地引導是關鍵

當孩子「討價還價」時,縱容會使得孩子變本加厲,變得越來越極端,拒絕會容易破壞親子關系,使孩子不愿意與家長溝通,甚至開始轉變為一名「地下黨」,偷偷摸摸地去做那些家長不允許的事情。 面對孩子的「討價還價」,家長做到有技巧地引導才是關鍵

當孩子提出條件時,家長首先應該做到堅持原則,為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平時家長與孩子做朋友,平等溝通無可厚非,但是到了關鍵時刻家長要具備「收」回來的能力, 能夠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使得孩子明白哪些原則是堅決不可以觸碰的紅線。

而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規則意識后,家長可以試著給予孩子更多的選擇機會,比如孩子想要先看電視再寫作業,家長可以給予孩子「先看電視15分鐘,然后完成作業」以及「先完成作業,再看電視半個小時」兩個選項,讓孩子自己進行選擇,并且為之負責,不可以隨意反悔,孩子在有了選擇的權利后,自然不會再用「討價還價」的方式來爭取更多。

最后 在孩子「討價還價」的問題上,家長的心一定要「硬」一些,即便孩子嚎啕大哭,用淚汪汪的大眼睛瞅著自己,也不能輕易妥協,否則最后很可能功虧一簣,孩子變得得寸進尺。

歪媽結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討價還價」算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技能,家長對此應該做好引導,教育孩子時講究技巧,這比一味地拒絕或者是妥協教育效果都更好。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有過「講價還價」的經歷嗎?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