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孩子有這3種行為說明「內心缺愛」,可惜很多父母誤以為是高情商

安妮 2022/10/10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醫生治愈童年。——阿德勒

作為父母,好像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聽話點,乖巧點!不過呢有些孩子表現很乖巧,其實實際上并不是真的乖巧,有可能是內心缺愛,缺乏安全感,家長可別以為是孩子情商高,乖巧懂事!

01、主動拿玩具討好別人

幾個孩子一起玩兒,孩子拿著自己的玩具分享,家長總會認為:孩子懂事,知道分享!

可是也有細心的家長會有疑惑:為什麼別人的孩子知道保護自己的玩具,知道護食,我家孩子好像很大方呀!

其實分享玩具只是孩子討好別人的一個假象而已,孩子希望獲得小伙伴的認可,希望小伙伴跟自己玩兒,于是會把自己的 玩具拿出來。

這類孩子往往膽子比較小,如果將來學習成績不太好,很容易在班里被欺負。

孩子形成這種性格跟父母有關系,有時候父母總是強迫孩子分享,或者父母對孩子比較嚴厲,就會讓孩子養成膽小的性格。

02、拿東西時拿最小的

幾個小朋友一起玩兒,大人端來了東西,小朋友蜂擁而上,有的孩子只拿最小、最差的。家長會以為:孩子很懂事,懂禮貌,知道讓著別人!

其實這也反映了孩子不敢爭取的性格,一群人都在選,孩子們都恨不得第一個沖上去拿最大最好的,如果孩子孩子總是不敢上前,總是拿最小的,那就真的要注意了,說明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缺乏愛。

小區有個孩子,原本膽子很大,很活潑,疫情之后,她媽媽去外地上班,讓奶奶過來帶娃,后來在小區再見到他,膽子變小了。因為經常陪伴他的媽媽突然間不在身邊了,孩子心里需要很長時間來適應,內心就會缺乏安全感。

03、很聽父母的話

聽話的孩子難道不好嗎?難道聽話也有問題?過于乖巧的孩子是一種不健康心理。

有個同學,她小的時候,父母經常吵架,父親脾氣不好,從小她就練就了察言觀色的本領,在家長口中她是那種乖巧可愛的孩子,每次跟著媽媽去親戚家,她都是安安靜靜坐在旁邊,從不多說話。

同學說:壓抑習慣了,總是擔心別人笑話我,小時候上課從來不敢大聲回答問題。

同學到現在就沒戀愛,也沒有結婚的打算,同學說:一個人很好,不用遷就別人!

因為小時候內心缺愛,長大后也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更不知道如何跟別人相處。

這些都是孩子缺愛的表現,如果父母不重視,長大后對孩子的影響會越來越大。

有些內心的缺愛的孩子會有社交恐懼癥,不知道如何跟人相處,總是感到自卑敏感,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差。

有的內心缺愛的孩子長大會形成討好型人格,從小想要得到父母的愛,于是討好父母,哪怕很喜歡吃這顆糖,也不會向父母要,就是為了父母能夠夸獎一句。長大后成為討好型人格就很容易受欺負,在感情中就是弱勢的一方,會變得卑微,不敢向對方提出要求。

父母的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條視訊,過完年,父母要外出打工,孩子蹣跚跟在后面,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跟著,于是告訴孩子,回家收拾東西。

孩子真的乖乖去收拾東西,手里拿著一條褲子,一個棉外套,出來之后卻發現父母已經走了,失望涌上心頭,孩子哇的一聲就哭了。

這其實是很多人現實生活的縮影,為了賺錢選擇漂泊異鄉,而孩子則只能在家里等候。

沒有父母陪在孩子身邊,就算給孩子買再多的玩具,孩子內心都會缺乏安全感。缺乏父母的陪伴。

0-3歲的孩子最難帶,這個階段的孩子基本上沒有什麼獨立性,但是這個階段孩子卻是最需要父母陪在身邊的,也需要足夠的安全感。

如果在孩子0-3歲這一階段父母能夠陪伴在孩子身邊,并且能夠耐心引導孩子,用心愛孩子,那麼孩子內心就會有安全感。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