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孩子「慢熱」就是不聰明?拔苗助長要不得,當心孩子「超前發育」

安妮 2023/02/13

「拔苗助長」意為把禾苗拔起一點,來幫助它成長,借以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都聽說過拔苗助長的故事,一農民嫌棄自家田里的秧苗長得太慢,天天沒事就在地里觀察自家的苗長高了沒。用什麼辦法可以讓苗長得快一些呢?終于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我把秧苗往高處拔一拔,秧苗不就長高了嗎?」于是,他就動手把秧苗一顆一顆的拔高。

他從中午一直干到太陽落山,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一進家門就說「我今天可累壞了」他兒子就問他干啥了,他說「我幫田里的每一個秧苗都長高了。」他兒子覺得很奇怪,就往田里跑,到田邊一看,所有的秧苗都已經枯了,拔后的葉子都已經發蔫耷拉下來了。

天底下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有才的很少,家長們總是希望給孩子補習自認為孩子應該學習的東西,以此來讓孩子在眾多同齡人中脫穎而出。所有妄想幫助孩子快速成長的,就像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孩子。

一、孩子「慢熱」不代表不聰明

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思想的習慣。將使他從此以后一生都沒有思想的能力。——盧梭

有的家長并不會逼迫孩子去學習自己不想學的東西,但又會覺得孩子什麼都不學自己面子上掛不住。有的孩子天生性子安靜,就是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一樣鬧騰,家長就會很擔心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有什麼病。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家長和同事們一起帶孩子出去游玩,路上別的小孩子都在表演唱歌跳舞等自己拿手的才藝,而自己的孩子就只會在一旁鼓掌,有種自己的孩子什麼都不會的挫敗感。

晚上回家的時候,作者的女兒在剪紙,新引了好多小朋友,女兒也幫小朋友做他們想要的卡通形象的剪紙。到家后在和女兒聊天說「今天別的小朋友都在爭先恐后的表現自己,你明明有自己的拿手的,為什麼不去表演呢?」女兒說「如果都去表演了,那誰在底下鼓掌呢?」

也是,大人都懂得一個道理,有的人天生就喜歡眾星捧月的感覺,有的人就是愿意在台下做鼓掌的觀眾,孩子也是一樣。

1. 孩子的發育都有自己的規律

蒙台梭利最偉大的貢獻之一就是發現了「人的發展也存在敏感期。」她通過對幼兒自然行為的的細致、耐心、系統的觀察后指出:孩子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張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里促使他們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并且對其他事物則是不聞不問。這種能力與印刻現象十分相似,蒙氏 將其 稱為敏感期。

在孩子的任何一個敏感期對孩子進行壓制,都會對孩子的性格成長發育造成缺陷,甚至發展成人性的弱點。所以,家長面對孩子成長中自然規律不要僅僅只知道壓制,也要學會特別的處理方法,為孩子知道寬松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可以更好的按照自己的人生軌跡成長。

2.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和花草樹木一樣都有自己的成長表。孩子什麼時候開花,什麼時候結果,什麼時候開始明白事理,什麼時候覺醒,都有他自己的規律,家長不能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去影響孩子的成長。

否則,急于求成的心態可能會導致「拔苗助長」的悲劇。古話說,「 樹不修不直,人不教不乖」。大多數家長再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完全可以用「修理」來形容他們的教育。農夫種田都是需要尊重作物的生長規律的,按時澆水施肥,剩下的時間則是任由它們自己生長。教育孩子也是一樣,要把握好適當的時間。

二、家長別急著對孩子實行「拔苗助長」,當心孩子「超前發育」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習知識。如果我們力求使兒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專注到功課上去,他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他不僅應該是一個學生,而且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面興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蘇霍姆林斯基

對孩子的教育不要一股腦的全部灌輸,要考慮孩子是否能都接受的了。現在的家長都信奉一個理念就是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就有了各種補習班。孩子平常的時間在上課,好不容易有個周末還要去上各種各樣補習班,忙的沒時間休息。

鄰居家的孩子葉子,從小就是各種補習班忙忙碌碌的,唯一幸運的是那麼多補習班中有一兩個是葉子喜歡而且很感興趣的。每次我看見他去補習班,只有在上自己感興趣的補習班的時候才會很積極很開心,面對自己不喜歡的總是想盡辦法墨跡,最后都是被提著去補習班的。偶爾一次休息也是自己在家寫作業,我問過他為什麼不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他說他不知道如何和其他的小朋友交流,而且他說他媽媽告訴他,出去玩是浪費時間。

孩子就是有愛玩的天性,長期的壓抑孩子的天性就會讓孩子漸漸失去交流的機會,長大后可能就會懼怕和人交流。所以家長要合理的安排孩子的時間。

家長是為孩子好很容易理解,但是這種完全剝奪孩子的娛樂時光,過度「拔苗助長」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1. 「拔苗助長」很可能會導致孩子超前發育

根據發展心理學理論,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會發展出不同的能力,超前教育往往適得其反。超前教育,是指不符合年齡段的教育。超前教育要求孩子學習較大齡孩子的知識來達到看上去「比其他孩子更聰明」的狀態。這種教育目的集中體現在近年風傳的「少年大學生」身上,超前教育包含了許多父母的功利性心理因素。

比如讓你一個7歲的孩子去聽課,孩子就會有自控能力,能夠安靜地坐在教室里聽課,但是如果讓一個剛會走的娃娃去聽課,這就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家長要清楚的認識孩子的認知能力,在適合的年齡學適合的東西,不要因為別人家孩子都會就強迫自己的孩子也去學。每個孩子的天分都是不一樣的,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天分去讓孩子學習,而不是「一把抓」。

超前發育的孩子會有很強大的虛榮心,對于孩子學習不再是求知那麼簡單,而是為了超越別人滿足自己的優越感;還在一方面限制了孩子的全面發展,家長們為了更早的看到結果,而不注意過程,孩子就會少了些探索的興趣,慢慢的失去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 會讓孩子對學習和家長的行為產生抗拒心理

如果孩子課余時間全部是補習,而且上的補習班沒有一個是自己感興趣的,孩子就會有一種逼迫感,就會對此補習班產生反感,并且引申到對補習的科目產生厭惡,時間久了就會產生厭學情緒。

對學習產生抗拒心理,就會找些其他方式來發泄自己對學習的厭倦,比如逃學去網咖打游戲。一旦孩子的厭學情緒產生了,就很難在對學習產生興趣了,而且一般這個時候,家長不是勸導而是直接打罵孩子,這樣會增加孩子的厭學情緒,就更加拉不回來了。

3. 引發孩子自閉

對于天生敢于反抗的孩子就會產生叛逆的心態,但是對于那些從小就被家長教育的很聽話的孩子,面對家長層層累加的補習班中就會逆來順受,就算自己不喜歡也會安分的上完所有的課程,但是成績總是那麼的不進盡如人意。

父母對孩子的撫觸沒有得到孩子應有的回報,就會對孩子進行更加嚴厲的教育,孩子長期默默的承受著來自父母的指責,看著同齡人都在玩耍,而自己卻在忙忙碌碌的上補習班,長此以往就會在自己的內心建立起一個城堡,外人進不來自己更加不愿意出去,拒絕與外人交流,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自閉。

三、對于慢熱型孩子,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斯賓塞

如果問家長是否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長們都會說「自己的孩子則麼可能不了解?」「我們家孩子我當然了解!」家長們當然了解自己的孩子,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就有了自己的秘密,不愿意在和父母交流。

實際上對于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對孩子的了解僅僅局于孩子的習慣,對于孩子的內心家長并不是很了解。既然孩子不愿意主動訴說,就需要家長主動找孩子談談了。

1. 正確認識孩子的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們對事物的構成、性能與他物的關系、發展的動力、發展方向以及基本規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們成功的完成活動最重要的心理條件。知覺、記憶、注意、思維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認為是認知能力。

孩子的認識能力都是有限的,實時了解孩子的認知能力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什麼時間想要什麼, 什麼時候對什麼感興趣,適當的引導孩子的認知,有助于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是非觀不是那麼明確,所以面對孩子的對新事物的認知,家長就要實時的監控,監控不是壓制孩子對新事物的好奇,而是再不傷害孩子的前提下,引導孩子正確的認識新事物。

2. 用簡單明了的方式表達

小孩子不是可能完全讀懂大人們的話的,面對孩子父母說話就要簡單點,用孩子可以聽懂的語言來和孩子交談。 為了讓孩子愛讀書,猶太人會在書中悄悄夾一塊巧克力或擦上蜂蜜,讓孩子第一次接觸到書就形成「書本是甜的」這一概念。這在心理學上稱為「首次感知」。再教育孩子道理或者常識的時候,父母需要啟發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想,然后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來告訴孩子他的想法有什麼不對,然后站在孩子的高度去告訴孩子應該是個什麼樣的道理或啟發。

3. 教會孩子善于發問,不要畏懼權威

教育孩子是為了孩子好,是為了孩子以后長大后有更好的人生。但是只有孩子認識了自己,才能戰勝自己,才能無所畏懼的大步走向自己的未來。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只能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而父母的反饋對他們的影響是最大的。再教育孩子方面,家長應該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不要做「馴獸師」用(暴)力壓制孩子讓孩子聽話。父母應該自覺地做孩子的榜樣,才能很好地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讓他們不再懼怕父母的「權威」,愿意和父母做朋友,愿意和父母溝通。

孩子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并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加以引導,而不是擔心自己孩子資質平庸而「拔苗助長」,家長應放輕自己的心態,給孩子足夠的發展空間。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