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只要不是家裡太拮据,就別在孩子的3方面節儉,影響孩子前程

小魚 2022/06/04

俗話說,「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有些家長,出於生活經濟的壓力,總是習慣于讓孩子過「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日子,以為會培養出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只要不是家裡太拮据,就別在這3方面節儉,容易耽誤孩子的前程。

家長千萬不要在這3方面節儉

1、在孩子出去玩上節儉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還小,總帶孩子出去玩,孩子的免疫力弱容易生病,再不就是認為孩子也記不住什麼,白浪費時間,浪費錢等等。然而,這些想法是十分不正確的。

孩子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五彩斑斕的生活不但能夠刺激到孩子的大腦皮層,還可以幫助孩子開拓眼界。因此,父母一定要捨得帶孩子多出門看看世界,多帶孩子感受下自然和不同城市間的文化,擴大孩子知識面的同時,還能夠陶冶孩子各方面的情操,幫助孩子養成積極向上的心態,從而茁壯健康地成長。

2、接受別人的舊物

迫於生活的壓力,有些家長總習慣于讓自己家孩子撿親戚朋友家孩子的玩具或是衣物等等。認為親戚朋友家孩子的物品也不髒,扔了也浪費,不如要過來給自家孩子用,這樣還能省下一筆開銷,最重要的是,孩子也不會追求那麼多。

其實,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同大人一樣,孩子心裡也會有所比較,總穿別人的舊衣服孩子也會想,「為什麼我總要穿別人不要的,是我的家裡窮嗎?」,「是不是父母不愛我了?」,「我該不會也是父母撿來的吧」等等。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在其他小朋友面前抬不起頭,凡事都唯唯諾諾。所以,為了孩子陽光快樂的成長,家長就算是給孩子買廉價的物品,也不要讓孩子「撿剩」,有些事真的就不能太過節省。

3、吝嗇自私的生活態度

出於讓孩子好好珍惜現有的生活,很多父母都願意時不時地對孩子「哭窮」。比如,對孩子說,「家裡沒那麼多錢了,你就別總要這要那的了」,「你不好好上幼稚園,以後養不起你自己我們可不管」,「總挑食,家裡都快養不起你了」。

在家長的意識裡可能會認為這樣說,能夠刺激到孩子敏感的神經,對自己的行為有緊迫感,從而能夠聽話懂事。

殊不知,在孩子看來,往往會適得其反。因為未經世事的孩子出於對父母的依賴和信任,都會對家長的話信以為真,從而就會給孩子增加過多的心理負擔,讓孩子鬱鬱寡歡。

家長過度節儉,會給孩子帶來以下以下影響:

1會讓孩子養成畏首畏尾優柔寡斷的性格

過分節儉,就變成了算計,愛算計的家長,孩子必然會養成愛算計的習慣,算計就會浪費時間,在三塊錢的普通麵包和五元的奶油麵包之間猶豫不決,孩子長大後再給女朋友買禮物的時候,也會搜索無數個網站,挑選性價比最高的那一家。雖然這種節儉沒什麼不好,但想要成大事時,或者有團隊需要合作時,或者當需要做決策者時,算計的習慣也會滲透其中,優柔寡斷,遲遲做不了決定。

2會讓孩子被周圍人瞧不起

還記得念高中的時候,前桌的女生,每天都會回頭無數次,借橡皮,借圓珠筆,借修正液,到最後,我已經不想多說一句,直接擺在那裡讓她用,因為這些東西並不是負擔不起,我也知道她的家境也不錯,只不過,她已經養成了「借」的習慣,一天不借,就感到了吃虧,好像損失了好多一樣。

在心裡,我是不屑這種行為的,只不過礙於情面,也不願說什麼,但我想我們的友誼到前後桌也就算是盡頭了。

所以,節儉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不浪費就已經是最大的節儉,不買多餘的東西,不浪費東西,才是對節儉最好的詮釋。

節儉無關乎條件,只關乎教養,有教養的孩子,不會浪費糧食,會拿東西當回事,也會珍惜別人的東西。舉個例子,當許多朋友一同住酒店,會不會總有一個人不停的揮霍酒店的資源,想著自己花了錢,就一定要用的極致,把酒店能帶走的都帶走,用不完的也要想辦法用掉。

曾親眼看到這樣的事,當已經成年的孩子把酒店的浴帽和浴液都帶走時告訴母親,自己不拿服務員也會拿的,不拿白不拿,母親只說了一句:別人怎麼做無關你的事,你也想和他們一樣嗎,那你就永遠都是這個階層的人了,物質不是,靈魂也是。

社會是分階級的,但不要認為貧窮的人才會節儉,其實恰恰相反,節儉是高貴的基礎。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