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5類孩子會出現「三年級滑坡」?教育專家:滑的是成績,缺的是習慣

小魚 2022/09/16

如今,家長們對於孩子的學習上,可謂是「煞費苦心」,每天的重點都放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一刻都不能鬆懈。

要問學生時期最重要的是哪一年,很多家長都會認為是「 小升初、初升高」的關鍵階段,但實際上,最重要的是 小學三年級。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受: 孩子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很容易得到高分,90分都是家常便飯,但進入到三年級後,成績突然就下降很多甚至都達不到優秀的分數線,著實是讓人著急。

其實,這樣的現象並非是一兩個孩子存在,而是一個普遍現象。

三年級是道「坎」

三年級孩子的家長和老師都常說:「三年級是道坎兒」,因為孩子在進入三年級後,會發生小學階段很重要的轉折期。

進入三年級後,孩子從一名兒童成為一名少年,逐漸從無條件聽從變得有自己的主見,性格上也開始不自覺地內控起來。

基於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三年級也是培養學習能力、情緒能力和意志能力的最佳時期。

但進入到三年級後的孩子,常常會出現「三年級效應」。「三年級效應」指的是: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非常優秀,但到了三年級之後,成績不斷下滑,甚至出現了厭學的情緒。

這三類孩子最容易出現「三年級效應」

1.不科學的超前學習,容易掉隊

有很多人會想到超前教育,提早讓孩子接觸知識,使孩子失去了學習興趣,一二年級吃老本,三年級開始捉襟見肘。

但也有很多優秀的孩子,接受了超前教育,能一直保持的很好,什麼原因呢? 在於習慣。

不科學的超前學習才會讓孩子出現吃老本,失去學習興趣的現象。

不科學的超前學習,家長注重孩子知識的積累,卻忽視了學習習慣的培養,無異於撿了西瓜丟了芝麻。

孩子小小年紀就能算100以內的加減法,但丟三落四。 孩子三心二意,邊看電視邊描紅。 一二年級時,孩子覺得老師講的知識都聽過,失去興趣就不認真聽講。

這些現象就是不科學的超前學習留下的後遺症,光有知識積累,沒有學習習慣,早晚會掉隊。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上課認真,注意力集中,做事有條理,好的學習習慣是「加速度」,時間越久,威力越大。

2.不愛閱讀的孩子,容易掉隊

曾經有一位教育專家做過一個實驗,他把年齡和認知能力差不多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聽老師講白雪公主的故事,一組看動畫片白雪公主,然後,讓他們畫出心中的白雪公主。

聽了故事的孩子畫出來的白雪公主,賦予了白雪公主不同的裝束、表情和形象;而看電視的孩子畫出來的白雪公主,和電視裡的相差無幾。

幾天後,教育家讓他們重新看白雪公主,聽故事的孩子又畫的不一樣,有了新的想象,而看電視的依舊和上次一樣。

由此可見,閱讀可以豐富孩子的想象力,提高理解能力,更加專注。

而不愛閱讀的孩子,限制了想象力,發揮空間有限。

而三年級的題目類型多變,多數是在閱讀理解上面有了提升,閱讀量不夠的孩子就很難理解題目的意思,瞭解出題人的意思,所以,就容易丟分。

閱讀量夠的孩子,自然就理解更加深刻,回答的比較輕鬆。

所以,提高孩子的閱讀量也是應對「三年級滑坡」的有效方式之一。

3.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容易掉隊

1978年,美國教授做個一個實驗,找來一群孩子玩拼圖,剛開始拼圖很簡單,後面難度越來越大。

有些孩子隨著難度的加大,心理接受能力逐漸崩潰,索性放棄說「不玩了,一點也不好玩」,並把拼圖推倒在地上。

有些孩子眼中放出興奮的光芒,他們在挑戰,想要盡自己的努力,拼出來;一個10歲的男孩,搓著雙手,砸吧嘴巴,然後大喊一聲:「我喜歡這個挑戰!」。

為什麼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在於思維模式的不同,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面對困難,首先想到的是退縮,我肯定不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想到的是挑戰,我能行。

所以,兩種不同思維的孩子,在面對三年級突然出現的難題,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態度,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感到沮喪、挫敗;成長型思維的孩子,迎難而上,接受挑戰。

都說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到底讓孩子贏在哪,僅僅是知識的積累還是分數?很明顯,贏在思維更好。

不過好在,成長型思維是可以培養的。

例如更加明智地表揚孩子,忌貼標籤式的表揚,說「你真聰明」等模糊詞語,忌籠統地表揚;應該說「你這段時間很努力,才取得了好成績」。

對孩子的表揚一定要具體明確,表揚過程而不是結果,比如他的努力、專注、堅持、創意、策略等等。

4.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孩子

三年級現象也說明,孩子在一二年級時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主要是沒有養成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閱讀的習慣,認真思考、細心演算的習慣……

三年級課堂的容量增加了,如果沒有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課上掌握的知識就很少;三年級對閱讀的要求高了,沒有閱讀的習慣,積累就少了,做閱讀理解的能力就弱了;沒有認真思考、細心演算的習慣,數學題的錯誤率就會很高。

5.學習的自控力和主動性不足

當孩子進入三年級後,不僅運動量大大增加,學習壓力也隨著課業難度的增加而驟增,導致了孩子娛樂、鍛煉時間開始減少。

長此以往,不少學生開始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和疲憊感,若此時沒有找到正確的發洩情緒的管道,學生就會變得浮躁不踏實,更無心投入學習,導致自控力下降,緊隨而來的就是成績的下降。

孩子自身也會因成績的退步產生落差感和無力感,若父母不能給予一定的重視和正確的引導,孩子就十分容易在困境與錯誤中遲遲無法抽身和轉變,從而一步步落後於人、落後於曾經的自己。

三年級學生必須具備的好質量

特級老師王崧舟認為,具備以下三種質量的孩子,對「三年級現象」有較強的免疫力。

第一,效率;第二,習慣;第三,專注。

「三年級現象」的形成有很多錯綜複雜的原因,有來自家庭的,也有來自學校的。為了孩子著想,我們應該做到:

1.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語文成績出現「下滑」,尤其是閱讀、作文方面很吃力,就需要著重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

抽時間陪孩子一起看書,多買一些課外書供孩子選擇。如果孩子能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長此以往,孩子在理解能力、專注力、思辨能力上將有很大進步。同時能積累語句和素材,對寫作文會有幫助。

2.保護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邏輯思維發展暫時跟不上,數學成績下滑厲害,而且孩子對此很在意,表現出灰心喪氣的情緒, 父母需要有意引導孩子邏輯思考的能力,將數學知識融入到生活當中,想辦法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這樣,孩子在一次次不如意的考試成績中,才不至於徹底喪失信心。

3.説明孩子調整學習方式

三年級的孩子不能再延續一二年級埋頭抄寫、死記硬背等機械的學習方法, 而需要理解、發散,總結規律,調整學習方式。父母要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容易出錯的地方,並分析為什麼會出錯;及時跟老師溝通,瞭解孩子學習中是否遇到困難;多用啟發式的問題幫助孩子理解知識點。

4.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

家長要明白每個孩子的發展進程是不一樣的,要關注並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並尊重這一規律。

不要老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陪孩子寫作業時也要多點耐心。有時不是孩子故意不配合,而是他們的學習能力真的跟不上!

多鼓勵、多引導,千萬不能讓孩子因為一時的「滯後」而給予過多批評,陷入「自尊受挫—學習積極性下降—成績下跌—受到批評—自尊受挫」的惡性循環中,最後徹底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Wendy媽有話說:

「三年級現象」並不可怕,讓我們一起做好孩子前進路上的引路人,在關鍵時刻給孩子指明道路。

有句話說得好:家長的全力配合,是孩子的最大福氣。成功的教育,離不開孩子對家長和老師的尊敬和信任,更加離不開家長、老師之間的相互尊重、互相配合。三方齊心合力,孩子才能真正健康成長。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