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不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九死一生,危險至極的事情。
古時候作戰,雖然沒有現代的軍火彈藥,但也是死傷慘重,尤其是隊伍中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最容易送命。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的士兵甘愿站在第一排,不僅毫不畏懼,甚至在沖鋒時都爭著往前沖?原因其實很簡單。
圖片來源于網絡
戰場上前排的士兵,就好比足球場上的前鋒,不是誰想上就能上的。古代的軍隊除了正式編輯的士兵,每到戰事緊急時,還會從民間抓取壯丁充軍,所以戰場上士兵的能力大多參差不齊。但一旦上了戰場,前期進攻是否順利,幾乎決定整個軍隊在戰場上的士氣。所以,戰前會從軍隊中挑選年輕又驍勇善戰的精銳部隊,安排在隊伍前排。
作為血氣方剛的男兒,這是為國效力的機會,更是一種榮耀。所以他們甘愿站在第一排守衛整個軍隊的進攻。
即便如此,但畢竟是送命的事情,并不是每個士兵都能甘愿站在第一排,也不是年輕力壯就表示他會全力以赴以一當十,奮勇殺敵。尤其面對不利的戰情,也會有退縮的情況。那怎麼辦呢?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史記貨殖列傳》中就有記載:
「壯士在軍,攻城先登,陷陣卻敵,斬將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湯火之難者,為重賞使也。」
由此可見,在作戰過程中,最先登上城樓、斬獲敵軍人頭、奪下敵方軍旗的,都有重賞。尤其是斬獲敵軍將領和最先登上城樓,在許多朝代,所得的賞賜都是極為豐厚的。
圖片來源于網絡
秦朝,是以斬首計功行賞最著名的朝代。商鞅變法后,秦朝軍隊在作戰中便開始以斬首計功,而且賞賜之大,效果之強,在歷朝歷代中都是數一數二的。
秦漢將斬首的軍功分為二十級,分別是:
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什麼意思呢?就是斬獲一個人頭就可以封「公士」,封公士意味著你可以獲得一頃良田、九畝宅基地,還會賜一個仆人,自己能出任軍隊的吏員。從此就擺脫窮苦平民身份,一躍成為貴族了。這種賞賜,對任何時代的人來說,都是極為豐厚的!更何況這還僅僅是第一級賞賜。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