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才子」、「浪漫詩人」,這都是徐志摩身上的標簽,而「窮困」與「落魄」後來同樣成了他的標簽。
他是名副其實的富二代,早年時只管追求自由與夢想,根本不知道數著錢過日子的滋味。
也是因為他不顧身邊人感受的自由做派,讓他從物質富裕的大少爺,一步步走到衣服都買不起的窘迫處境。
就在他登上決定生死的那架飛機前,他的腦中還想著賬單、欠債與賺錢的事,這全是他追求自由與愛的代價。
1922年3月,徐志摩向張幼儀提出失婚,態度之決絕,像一個囚犯迫不及待要逃出牢籠,而這時張幼儀剛生下第二個孩子不久。
徐志摩對這個髮妻的態度,是既無責任,又無感情。他反感封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當初卻又老老實實與她結婚。
說張幼儀不好嗎?她賢惠、孝順又不問多事,是典型的傳統好媳婦,徐志摩不喜的恰恰就是「傳統」這一點。
他認為張幼儀無趣,不能與他有靈魂上的共鳴,與她的婚姻處處束縛著他,令他時刻想擺脫。
在他遇到林徽因,一個美好如初綻花苞的少女時,他止不住地動心。明知自己是有婦之夫,他仍將自由與浪漫放在第一位,主動接近心儀對象。
那時林徽因才16歲,輕易被徐志摩的甜言蜜語打動,但在知道他已婚后,堅定地從這段感情中抽身離去。
徐志摩將分手原因歸結于婚姻,他早有失婚的念頭,在這次之后終于決定付以行動。
面對懷胎二月的張幼儀,徐志摩十分冷漠,只說讓她打胎。張幼儀不愿意,他就離家出走,把語言不通的她獨自留在異國。
直到張幼儀生產完,他又回來提失婚,這次如他所愿,心寒的張幼儀放他離開,他們成為民國西式失婚的第一對夫妻。
徐志摩打破了他這段封建婚姻,可這時的林徽因已經另覓良人,二人最終退步至朋友線后,從此只談文學不談情愛。
這的確令徐志摩感到惋惜,但情場失意的悲傷并未維持太久,他身邊不缺愛慕者。就在他失婚的這一年,他遇到了一生的摯愛,那個改變了他后半生的女人。
沒了已婚身份的限制,徐志摩大可以去追求其他單身女性。畢竟他的父母雖對他失婚有所不滿,但也不會反對他另尋新歡,除非他的新對象是他們無法接受的身份。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