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知名機構ICInsight發布報告稱,中國大陸在半導體產業鏈上已經有了重大突破,截止至目前,其半導體設備國產率已經高達40%,也就是說已經有超過40%的芯片制造設備是在中國本土生產的,擺脫了對國外產品的依賴。
而在2年前,這一數字才21%左右,也就是說2年間,國產設備的占有率就直接翻倍了。外國媒體表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量研發投資和政府支持的推動。
不過媒體也表示,雖然從整個半導體供應鏈來看,中國廠商已經取得了讓人矚目的進展,但取代荷蘭和日本公司光刻機的關鍵挑戰尚未解決,目前光刻設備在中國的國產化率,還是個位數,也就是說還不到10%。
目前中國晶圓需要的光刻設備,主要還是從ASML、尼康、佳能那里采購,國產由于分辨率問題,暫時還無法替代。
但在物理氣相沉積(PVD)和氧化設備等特定領域,這一比率已擴展到50%以上,相對占比較高。
當然,ICInsight還表示稱,目前中國半導體設備自給,主要還是集中在一些相對低端的產品上,在高端設備上,暫時還無法實現自給,更多的還是依賴進口。
事實上,大家都清楚,這一兩年之所以國產替代進步神速,其催化劑當然是美國制裁,如果沒有制裁,國內的晶圓廠,很難使用國產設備。
因為半導體設備,看中的并不是設備本身,而是在整個產業鏈中的配合,因為半導體設備是一整套的,需要與上、下游配合起來,才能把所需要的半導體生產出來。
以前國內的芯片廠商們,大多采用國外的產品,沒有外部因素,很難換成國產的,畢竟國外的用的好好的,為什麼要用一個新的國產產品呢?風險誰來承擔?
但當美國聯手日本、荷蘭進行制裁時,情況就不一樣了,國外的買不到了,當然國產就頂上了,還有擔心現在沒有被制裁的,接下來說不定會被制裁,所以準備備胎也就非常重要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國產設備占有率,當然迅速提升。
但不管怎麼樣,正如ICInsight所言,目前國產主要還是以低端為主,在高端上還需要突破,低端替代相對容易一些,高端替代就非常難了,還需要國產供應鏈們不斷努力才行,而一旦高端也開始國產替代,美國的優勢就蕩然無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