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南部的波札那國,人們多以養牛為生。
當地的獅子常對牛群虎視眈眈,人們只好大費周章地去圍獵獅子。
生物學家想改變這個現狀,便去實地考察。
他發現有些森林探險者會把麵具反戴,讓後腦勺也有一張臉,這樣可以避開野獸的偷襲。
于是,他大膽地在牛屁股上畫了眼睛,偽裝成一張臉。
果真,獅子們分不清「前後」,見到牛群就遠遠地避開了。
《孫子兵法》講: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高手過招,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製勝。
人生難題,也可以不照套路解決。
欲得到,先給予
有個青年負責在馬戲團推銷食物。
但看戲的人多,買吃的人很少。
青年心想:既然大家都不願意多花錢,那就免費贈送吧。
于是,他在購票處豎了一塊牌子:憑當日戲票,可免費獲贈一包花生。
很快,花生被一搶而空。
老闆氣得臉色發白,質問青年:「你就是這樣給我賺錢的嗎?」
青年不解釋,只讓老闆再等。
馬戲開始沒多久,觀眾們就因為吃了花生口渴,青年順勢賣了各式飲料。
一場馬戲表演,食物的銷售量比之前漲了十幾倍。
《老子》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得到的最快方式,就是給予。
生意上想獲得利益,就要先投入;人際上想獲得幫助,就要先付出。
一味地想要回報,回報只會越來越少。
不如先讓對方嚐到甜頭,獲得好處,你想要的不過是水到渠成。
欲前進,先後退
電影 《獨行月球》中,被困在月球的機械師獨孤月,需要駕駛太陽能月球車,去長存湖取宇宙之鎚。
若他當時出發,太陽能月亮車會因為太陽落下後失去能量,而無法撐到目的地。
若他等到太陽再次升起後出發,則會在夜晚零下180攝氏度的月球上凍死。
在這個看似無解的情況下,獨孤月想到了「繞月一圈」的行駛方式。
他放棄了前方距離最短的路,反而調轉車頭,向後追趕太陽。
如此,就能確保太陽能月球車持續運作,只要行駛的方向不變,就一定能到達目的地。
詩人劉禹錫說:不能循往以禦變。
當前行的道路不通時,當以往的經驗不再適用時,就要學會調轉方向,尋求出路。
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腳下的路,而是心中的路。
我們習慣按照固有的思維方式去生活,殊不知,生活瞬息萬變。
與其一條道走到黑,最後碰得頭破血流,不如做一些改變, 反其道而行之,或許能絕處逢生。
欲享福,先吃苦
作家林清玄出身貧寒,17歲時就離開家鄉外出謀生。
為了生存,他在餐廳當服務員,在碼頭當搬運工,在洗衣店做雜役。
即便如此辛苦,依然只有微薄的薪水,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為了擺脫困境,他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堅持寫作,即使外出工作也從未間斷。
最開始,他規定自己每天寫500字。
中學以後,每天寫1000字;大學時,每天寫2000字;工作後,每天寫3000字。
他經常在下班後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小屋,然後提起筆,完成一天的寫作任務。
後來,他獲得了去報社上班的機會,寫作更加賣力。
最忙碌的時候,同時要寫18篇專欄。
但他從不叫苦,而他吃過的苦,都變成一本著作,被大眾所認可。
古人說:「吃得天下第一等苦,方能做天下第一等人。」
每個成功人士的背後,都有著你無法想象的艱辛。
或許是身體上的苦,或許是精神上的苦,但大多兼具。
一個不願吃苦的人,往往會有吃不完的苦。
真正聰明的人,懂得吃苦在前,享福在後。
作家劉潤說: 「平庸的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而最高級的人改變思維。」
一個人難以成功,許多時候不是因為他不努力,不勤奮,而是因為思考限制。
人生難就難在,你的思維與問題處在同一高度,既看不全面,又看不透徹,更別提解決。
只有打破思維的僵局,學會另闢蹊徑,才能在絕壁上看到希望,在困境中看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