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張儀是繼商君商鞅,大良造公孫衍,在戰國時期第三位西行投奔秦國效力的大才士子,同樣為秦國建立了重大功績。不過相比起商鞅最終身戰死三族滅,尸身還被運回秦都咸陽遭受車裂極刑的凄慘下場而言,張儀的結局可謂要好上不少。
雖然張儀因純靠一張嘴游說各國的連橫之策不受秦嗣君嬴蕩所喜,但秦武王繼位后還是給予張儀一筆錢財,并派三十輛兵車將其護送回了故國。而此時的張儀早已不是當初受楚、趙兩國羞辱戲弄的一介貧窮書生,他憑才能被秦惠文王先后任命為客卿,秦相,在位極人臣后又將同為秦廷重臣的大良造公孫衍排擠出走秦國。
此后張儀開啟了十余年連橫諸侯的游說之旅,先后游說了魏、楚、韓、齊、趙、燕六王,讓這些諸侯君主親近秦國,在此期間也因公被秦惠文王封為武信君,賞賜五城為封邑。名震中原諸侯的張儀在回到故國后也被魏王盛情款待,迎拜為相國主持朝政,最終安享晚年,死于任上。
就事實而言,張儀在秦惠文王去世后其實也遭到了清算,只是商鞅最后沒能逃離秦國,而張儀卻用計策順利離開了秦國。
在秦惠文王去世后,不被新君秦武王嬴蕩所喜的張儀在一眾大臣日夜詆毀下害怕遭到誅殺,隨即便以獻計之名逃離秦國而回到了故國。就像當初秦孝公去世后,商君商鞅被一眾貴族大臣針對一樣,在他們羅織罪名,構陷謀反的罪名下,商鞅被新君秦惠文王嬴駟下令捉拿,為此欲逃離秦國,結果逃亡不成被迫返回封地發動部眾起兵,最終商鞅在秦軍征伐下戰死于鄭縣彤地,尸身又被運回秦都咸陽處以車裂之刑,并夷滅三族。
若張儀沒有及時離秦,在一眾大臣不斷進言詆毀下,恐怕不久后就會步了商鞅后塵,只不過結局沒有商鞅那麼凄慘罷了!秦惠文王去世后,對于出逃秦國的張儀來說何嘗不是一種遭到清算的結果呢!
其次張儀雖然被秦惠文王任命為秦相,但張儀實際上更多是秦國一位主張外交連橫的官員。在他任職秦國近二十年時間中,除了剛入秦國的最初幾年外,其后時間不是在為秦國連橫關東六國,就是在奔赴游說的路上,以至于當秦惠文王去世,新君秦武王繼立之時,張儀并不在秦國。
可以說張儀在秦國朝堂上基本只有參政議政權,實際施政權力還是歸于秦王等掌握實權的朝中重臣手中,而且大多時間張儀也不待在秦國,這對于王權來說并無影響,對于這樣一位有功于秦而又無權于國事的臣子,最后沒有遭到清算也屬清理之中。
商鞅最后遭到清算除了他手握朝政實權之外(尤其是在秦孝公病重之后,商鞅更是獨攬軍政大權于一身,是秦國獨一無二的實際話語人),也在于他始終不肯歸隱,不愿放下手中的權力,還用手中的權力和自己頒布的新法來逼迫秦國的貴族子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