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陜西挖出來一個最寒酸的古墓,此墓外表看來僅有3平方公尺。
別說文物了,連裝飾都非常的簡單,盜墓賊都懶得對它下手。
但正是這樣一個寒酸的墓,專家卻從中挖出來225件國寶文物。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座墓又有著怎樣的來頭?
地下文化看陜西
有句俗話說的好:地下文化看陜西。
這句話一點沒錯,陜西省的省會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自然少不了王公貴族和文臣武將在去世后于此處安葬。
因為畢竟在古代,交通條件并不是非常便利,再加上中國傳統觀念入土為安的一系列講究。
所以在去世后,一般不會將尸體再帶回到某地去安置。
而且十分注重墓葬文化的古人,在在世的時候,就會提前安頓好自己的后事,提前找好陵墓,提前完成興修墓葬等一系列事宜等等。
因此據不完全統計,陜西省擁有全世界都望塵莫及的陵墓群。
那麼大家就不禁產生了疑惑,為什麼古代那麼多朝代都要將西安作為首都?
其一,是因為西安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西安處于黃河中游,是華北、西北、西南和中南幾大地區的交界處,在此處定都,有利于統治者統治管理全國。
再加上西北地區的邊疆壓力,綜合來看,相較于其他地區,四邊環山繞水的西安更為安全。
其二,是因為西安擁有獨特的地理優勢。
從風水學的角度來看,西安是一個絕佳的安身之處,我們都知道,中國人十分講究風水。
按風水學的一句俗語來講,西安就是典型的「前有照后有靠」。
「前有照」是說環繞西安的水,「后有靠」是說西安背后的秦嶺。
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很好的滿足了古人對于陵墓枕山面水的需求。
為了滿足對陵墓選址的要求,所以古代各朝代都樂于將西安作為首都。
其三,西安地處關中平原,土地優渥,百姓富饒,農業發展快,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國都的糧食需求,補充日常供給。
其四,西安處于關中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的關鍵位置,這對于統治者加強統治,以及出行都提供了很有利的條件。
綜上所述,我們自然可以理解為什麼古代會有13個朝代選擇定都于此。
當然,以上提到的原因僅僅是幾個方面,并不夠全面,但是我們已經可以明白西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了。
因此,在陜西,大量已發掘的和還未被發掘的陵墓,向我們展現了中國在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璀璨的文明。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