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總結天國興亡的教訓時,無一不把內訌作為首要因素。
天京事變是由于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尤其是洪秀全、楊秀清兩位主要領導人之間矛盾激化而產生的悲劇。
太平天國核心領導層內部因教權與政權的分離與交叉,本來就潛伏著權力分配與再分配的矛盾,但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可以維系著團結和諧的關系,一旦環境變更則發展為水火之間的關系。
李秀成痛楚和深刻地總結了天國滅亡的「十誤」 ,天京事變被列為「至大」失誤。孫中山也認為爭奪皇權為契機的內訌,是這次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
天京事變對太平天國的惡劣影響是多層面的,也是深遠的,必須展開縱向和橫向的深入考察,理性地探討和分析內訌遺留給太平天國的嚴重創痕和慢性隱患,有助于加深對這場農民運動衰微原因的認識。
從表象層次看,內訌的直接后果是天國高中級骨干的大量喪失。
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三王死于事變,石達開遠征他方,胡以晃病逝江西臨江,原來首義諸王只剩下洪秀全孤家寡人。
以陳承瑢為首的大批首義將士幾經屠戮,幸存者已屬寥落,其中善于治國治軍者更為凋零。
天國出現了人才危機,喪生的高中級干部缺乏嚴格詮選之后的遞補。
原來的東王、北王、翼王諸殿高級幕僚輔佐都隨著內訌分裂退出天國政治舞台,集團勢力暫時消失了,洪秀全收回了決策權力,定于一尊的天王專制體制終于建立。
但軍政機器的運作需要具有一定管理和指揮能力的官員,首先是綜理朝政的決策和實行班底,其次是天朝各部門的行政官員。
從戰略指揮上考察,原來楊秀清統一指揮,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等主持各戰區軍事的運作體系已經不復存在。內訌期間,除了石達開一度整合全局指揮以外,天國的戰略一直處于分裂與混亂狀態。
洪秀全登基以來,一直被楊秀清排斥于軍政籌措決策之外,只能按照楊的意圖下詔批準,很多事務則由東王誥諭規定奉行。
因此,天王的軍政決策能力缺少訓練和提高的機會,他只得沉湎于宗教,發展了自己的唯心思辨能力,而復雜多元的軍政事務需要冷靜縝密的調查分析,這與洪秀全的神學思辨方式大相徑庭。
同時,他也嚴重缺乏治理軍政的感性經驗,雖然聲稱自己要主和軍師一身二任,建立一元化的領導體制,但未免眼高手低。
石達開出走,洪秀全就手忙腳亂,不堪應付突然事變,軍國重任無人可恃,只得屢詔翼王返京輔政。
遭到拒絕后,中樞遂由蒙得恩等天王近臣和親信執掌,雖然軟弱馴服,唯洪秀全意志是從,但毫無威望,無力駕馭地方實力派。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