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這句話便足以概括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璀璨的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國力最鼎盛的時期,唐朝的盛世令后人追憶不已。
但其光輝背后,也經歷了衰微與覆滅。安史之亂后,這個曾經的強國已是風中殘燭。直到武宗李炎執掌大唐江山,人們看到一線希望——這個英明的君主竟在短短六年內力排眾議,勇往直前,將國家從泥潭中一點點拯救出來。
然而他最后還是戰勝了所有對手,卻敗給了無情的時間。武宗沉重的擔子落在誰肩上?大唐要如何結束這場覆滅之劫?
盛世易逝,這是每個朝代都無法避免的宿命。但正是在最后一絲希望閃耀之時,我們才看到民族的不屈與堅韌。
武宗沒有挽救大唐于覆滅之厄,但他的六年奮斗成就了這個民族不平凡的精神脈絡。這也是歷史留給我們珍貴的饋贈。
825年,唐文宗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宦官專權的問題,卻在決定改革之際被宦官軟禁,自嘆「不如漢獻帝」。此時的唐朝內憂外患,文宗意欲振作干勁卻無處施展。
文宗想托孤于謹慎有才的宗室及重臣,沒想到卻給了仇士良另一個續命的機會。這個養虎遺患的太監眼看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果斷另立文宗的侄子李炎為帝,就是後來的唐武宗。
824年,武宗登基,朝堂之上派系林立,太監專權,軍閥割據、邊患不斷。文宗想要改革卻以失敗收場,如今這個爛攤子落到武宗頭上,他該如何是好?
其實,武宗登基的過程并不順利,完全是仇士良這個奸詐太監的一手操作結果。一個手握大權的太監怎會放過繼續干政的機會?他將文宗軟禁,另立武宗,無非是想通過新君再次把持朝政大權。
對武宗來說,他面前的道路充滿荊棘。想要自立門戶,就必須先除掉太監這個心腹大患。但新帝剛剛即位,脆弱的權力來源決定了他必須小心謹慎,才能在這個復雜的局面中站穩腳跟。
在文宗想要卻始終未能改革的局面下,武宗能否解決前人的遺留問題,成為這個民族的關鍵。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