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美國展開針對中國芯片產業的多輪打壓制裁,反復修改芯片禁令,限制芯片出貨,甚至聯合盟友組建四方聯盟限制先進芯片技術出口,簽訂三方協議限制半導體設備出貨之后,中國廠商就意識到,不能對美西方抱有幻想,中國必須要發展本國自己的芯片產業,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夠避免被卡脖子。人民日報和國內的專家學者在這方面也多次發出過警告。
大量的企業涌入到芯片賽道當中,自然對中國的芯片產業發展有不小的推動作用,可實際上想要發展芯片并不是進入的企業多,花的錢多就可以完成的。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就曾表示:搞芯片不能只花錢,要靠科學家。
資金投入固然重要,但是技術自研更加需要人才的支撐。華為海思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依然保持著7000多名員工和科學家,這才是華為突破美國技術封鎖的底氣。科大訊飛的董事長在近期公開表示:華為自主研發出了一款堪比英偉達A100的先進AI芯片。華為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華為海思大量的資金投入和人才支持。
可實際上并非是所有的芯片企業都想著搞技術自研,重視科研人才。「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想法對中國芯片企業影響很大,有一個中國芯片巨頭就一直想著合資并購,甚至還揚言要買下台積電,可是最后卻把自己玩死了,這就是紫光集團。
紫光集團和趙偉國
1988年清華成立了清華大學科技研發總公司,在1993年的時候改名為清華紫光集團。1996年趙偉國從清華研究生畢業,進入紫光集團擔任了部門副總,之后趙偉國跳槽到同方股份,隨后又辭職成立了同方微電子。
2009年的時候,紫光集團因為業務多元化陷入泥潭當中,此時清華大學展開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趙偉國只花了1.53億就接盤了紫光集團35.29%的股份,成為了紫光集團的CEO。掌握了紫光集團之后的趙偉國將目光看向了集成電路半導體領域,可是在趙偉國看來,研發芯片的門檻高,技術難度也大不如直接搞資本運作。
因此在2013年的時候紫光集團收購了展訊,2014年的時候收購了銳迪科,之后紫光集團整合了這兩個公司,成立了紫光展銳。
紫光展銳的目標就是超越聯發科,對此趙偉國曾經揚言表示:紫光展銳有的是錢,我可以一直賠償,你聯發科受得了嗎。
之后英特爾億15億美元拿到了紫光展銳20%的股份,要知道購買展銳一共才花費了26億美元,這意味著以5.2億美元獲得了15億美元的收入。也正是這次之后,趙偉國開始了紫光展銳的買買買,畢竟趙偉國在這其中嘗到了甜頭。
可是讓趙偉國沒有想到的是,紫光展銳和趙偉國最終也是因為買賣而徹底走向結局。之后紫光以25億美元購買了新華三51%的股份,用10億人民幣參加了TCL集團的定增,投資了1億美元給Acadine。五年時間趙偉國發起了60次并購,動用了1000億資金。
紫光公司在2019年的時候市值也暴漲到了3000億元,成為中國頂尖的芯片企業之一。
揚言收購台積電
想要發展芯片產業肯定不能只靠并購和買買買,核心技術才是一個企業保障正常經營和發展的核心之處。只不過趙偉國很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不僅沒有開始技術自研的想法,甚至還在并購的路上越走越遠。
趙偉國曾打算以230億美元購買美光,被美國征服阻止之后又揚言要收購台積電。張忠謀則是霸氣回應:收購台積電可以,先拿出300億美元看看。郭台銘對此表示:台積電不是你想買就能夠買的,給多少錢都不行!
在紫光的芳華似錦之下,其實的大量的債務堆積,2020年的時候紫光的債務超過了2000億,最終因為68億債務的違約被告上法庭。
之后紫光內部的資金鏈直接斷鏈,最終難逃被破產清算的命運。這個曾經被許多人寄予厚望的國產芯片巨頭也在一夜之間崩塌。
如果趙偉國能夠找準方面,進入到芯片自研賽道當中,那麼按照紫光集團的能力成為第二個華為不是任何的問題,甚至以其收購的大量芯片企業來看,擁有不小的技術優勢的底子,超越華為也并非沒有可能。最終落得這樣的狹長,估計任正非心都要碎了。